开学以来,我终于可以弹去各种浮躁纷扰,静下心来好好地去读一本书了。因为
喜欢老舍先生,所以最近一直在读他的作品。我几乎是花了一个月的
时间,才读完了《四世同堂》这本怪长的书,我说不上对这本书有多么高深独到的见解,可是又觉得心中隐隐有想表达的某种东西,不吐不快。
在没看这本书之前,单从字面理解我猜是是讲一个四代同堂大
家庭的
故事,这确实没有偏离我的思维轨道,可是当真正细细品读的时候,我才发现里面内容别有一番天地,远远超乎我那狭窄的想象。
《四世同堂》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是一部表现在日本侵略
中国时期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小说是以抗日战争为背景,以四世同堂的祁老太爷一家子为线索,生动再现了北平这个有着上千年
历史文化老城下的儿女在日军铁蹄残暴的蹂躏下忍辱偷生到被逼反抗的鲜活历史事实。
如果说第一部《惶惑》是北平初陷时北平人民的
迷茫慌乱的“迷茫期”,那么第二部《偷生》就是忍辱偷生和汉奸横行的“过渡期”,第三部《饥荒》则以更加深沉哀痛的笔调叙述了北平弹尽粮绝后的生存绝望。
文中讲述的“三代人”,彰显出新旧混杂的时代心理。“第一代人”是以祁老太爷为代表的从清末到民国的老人,承袭着几千年沿袭下来的封建制度思想;“第二代人”是以祁天佑为代表的民国年间的地道北平人,他们中规中矩地遵守着北平的规矩,观念守旧、行为迂腐;“第三代人”是以祁瑞宣、祁瑞全为代表的新青年,他们思想开放、热血方刚,对国家、民族有了清晰的概念,以做亡国奴为耻。
这“三代人”在北平最不起眼的小羊圈里,本来过着
幸福和美的生活,谁知一场中日战争打破了北平的宁静,就像黎明与黑夜交接时的破晓,打破了自以为是的梦,尽显人性的卑弱虚伪。
战乱年代里,小羊圈的街坊邻居死的死,逃的逃,没胆量的把头塞进日本人的铡刀下卑躬屈膝地
活着,没骨头的舔着
狗一样的嘴脸卖国求荣谋官上位,但凡有一颗爱国心的,敢挺起胸膛抗争的,少之又少。同样都是北平人,却有着虚的、假的、扭曲的、变态的形形色色的面孔。
老舍先生带着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了北平的文化,批评了传统存在的劣根和人性的弱点。让人觉得可笑的是,自诩为一国之都的北平,在灾难来临之际,如同一个摊上大事就慌慌张张的
孩子,庄严肃穆只是它遮羞的外表,骨子里几千年遗留下来的陈腐暴露无遗。
日军不费吹灰之力轻易地就占领了北平,而在北平生活的永远和和气气的老儿女,他们的虚伪的“和平”文化只教他们学会忍受――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忍受一切加在身上的屈辱,敌上的刀都架在他们脖子上了也无动于衷,甚至低声下气地拱手求饶。
小羊圈只是北平的一个缩影,映射的是整个北平。祁老太爷自以为他的准备好三个月粮食就可以躲过灾难的古板办法最终宣告无效;瑞宣空有一腔爱国热血,但因为
亲情的束缚变成一个“行动上的懦夫”;冠晓荷、大赤包、祁瑞丰、胖菊子、蓝东阳、招弟、丁约翰等人这群不会思考的蛀虫,趁日本人占领北平之际到处拉拢送礼,做了卑鄙无耻的汉奸,榨北平人的血肉供他们自己享乐;学生们不敢抗争日本的统治,面对日本人要求庆祝他们攻陷一个又一个中国地区的庆祝游行变得麻木不仁……
北平人的心是“热”的,太平年间喜欢热
热闹闹地遵守着规矩礼仪,而北平人的心又是“冷”的,家国有难只想着明哲保身,硬不下心
勇敢地挺起胸脯、扬起拳头。
人要是没那么点劲儿,跟整天低着头拣食的鸡有什么分别呢?文化的教养和国民性的懦弱,毁灭的不仅是一座城池,更是一个民族的底气。
正是因为国民的麻痹与懦弱,才显得抗争者的伟大,尽管只有零星一点,但星星之火,可以燎燃整个广阔的原野。在人人绝望的时候,死亡的绳索牢牢的圈在每个人的脖颈上,只要侵略者一收紧,每个人都没有一丝喘息的
机会。
钱默吟诗人因为被日本人迫害导致家破人亡而勇敢地用半死的身躯奔走呼号、祁瑞全孤身逃出北平锻炼成为一个成熟坚定的共产党员、桐芳、小文夫妇用死来表达忠贞、高弟深明大义摒弃旧观念活出新的自我投入如火如荼的斗争……
老舍笔下的他们,勇敢、
坚强、神圣,是星、是火、是
希望,是孤胆
英雄,是忠勇义士,与其他懦弱的北平人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正是在他们艰难的抗争下,日本人被打跑了,历经千辛万险、千疮百孔的老城终于迎来了解放的
春天。
《四世同堂》所写的不仅是北平,更是全中国的上上下下。那些观念固化的老儿女们,被迫生、被迫死,不知有国才有家。所有战争,任何人都不可能心安理地度过,它是个“照妖镜”,照出在国亡的关键时候谁是苟且偷生的孬种,谁是有血有肉的好汉,而一旦
选择屈服了,那就是被消灭的开始。
忍不是永久的解决办法,抗争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