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 > 读后感 > > 正文

傅雷家书读后感【4篇】

2019-06-07 15:42:32   作者:网络

傅雷家书读后感

  篇一:《傅雷书》读后感
 
  作者:杨翔云
 
  “感情人人都有,问题是怎么组织它,把它做成成形的东西。”不论是在音乐上还是生活上,要是拥有细腻的情感,还能运用理性、运用思考来看待情感才能从中学到经验,得到真正的进步。
 
  一、音乐是不能少了理性思考的
 
  傅雷先生教导儿子,“弹琴时要常停下来想想,想曲子的意境,由意境推敲出弹法,想明白曲子结构等,不然每次弹都像即兴,找不到最好感觉。”
 
  我觉得这是十分有道理的。音乐虽常是充满感性的、情感丰富的,但正如傅雷所说,“若不将情感转化为演奏法,弹的时候一定会糊涂”。千万不要凭一时感觉演奏,这样就算一次弹好了,再也找不到这样好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傅雷说要将感情化为技巧。
 
  二、理智用事
 
  (音乐需用理性,生活亦如此。)
 
  傅雷在给儿子写的信中常有为儿子分析、总结的内容。在儿子迷茫、焦躁时,傅雷不仅会给予安慰,更重要的是为他的迷惑作分析,在理性思考后,很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傅聪有了焦虑情绪时,傅雷总是提到“冷静分析”。傅雷是十分冷静、理智的。对“感情重、理智弱、意志尤其弱”的儿子帮助非常大。一个人决定一件事时,必先考虑周详。
 
  傅聪要(从波兰)转往苏联学习,傅雷为他做了一个“理智天平”,让儿子学会对比“老路”和“新路”,并试着跳出感性认识,要“用‘民主表决’的方法”来决定新路怎么走。这样用对比的方法,就是不用一股热血或一时兴起去冒险,经过理性思考,才更妥当。
 
  (学用马列主义的理性)
 
  傅雷教育儿子时,常有马列主义思想贯彻其中。傅聪因多次演出心情悒郁,又生活忙乱,想理出些头绪。这种忙乱的感觉是很常见的,越忙乱,越应条理清晰。傅雷教导道,要常看《实践论》、《矛盾论》,学习马列主义及辩证法来加强理性和分析能力。针对儿子的问题,傅雷立刻用“马列主义思想”对它作了归纳:已解决的事仍心烦,找清楚原因再对症下药;对于学习、新开始的生活应作周密计划,对于前一段的学习,应作总结;朋友方面,千万不能任凭感觉信任人,要在理性分析、认清他了,才考虑吐露心腹。
 
  傅聪在感情方面较重,但傅雷不论是在音乐还是生活方面都对他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好的或坏的感情都应理智分析、思考,把“浮着的情感”转换为条理清晰的内容,“经过理性的整理、归纳,才能化入自己的心灵”,学习到更多。
 
  篇二:读《傅雷家书》有感
 
  作者:董知
 
  读《傅雷家书》,人人都可以感受到傅雷作为一个父亲的温度,而我却感受到了他作为一个学者的力度。
 
  尽管傅雷在信中对傅聪嘘寒问暖,十分感人,但我却更加关注两人谈论艺术与文化的信件。
 
  作为一个曾出过国、留过学,也接受过中国传统教育的翻译家,傅雷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主旋律是兼容并包。他既认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伟大作品可以让人眼光宽广,又把汉代的精美石刻奉为精品,其开放而宽广的胸怀和贯通中西、海纳百川的治学态度可见一斑。
 
  傅雷是一个善于对比和求同存异的学者。他常在书信中谈起中国古代的诗词。他有时会将诗词独立提出,有时则与西方音乐同时谈起,寻找共同之处。比如,他认为,莫扎特、舒伯特都富于一种近乎于李白的气质,而萧邦乐曲的神髓则与某些中国古诗词颇具相像之处。
 
  他对东西方文化的对比与分析,并不拘泥于诗歌和音乐,也有许多是针对于文化更深层之中优缺点的。这也体现了他不但长于探求细节,而且也对宏观的文化颇有些见解。
 
  比如,他认为西方人的思想是混乱的,具有双重性和矛盾性。又比如,在贝多芬的作品之中,始终充满了“人”(即自我)和“神”(即命运)的斗争,而在他最后的晚年里,“人”落在了下风,贝多芬在命运前低了头。是否低头没有定论,但西方思想的混乱由此可见。
 
  实际上,西方宗教信仰之“无我”(非是现在所谓无我),与现代精神之“有我”之间的战争,尽管自文艺复兴之时便已开始,但一直到今天,仍未结束。
 
  反观中国古代,由于诸子百家,无一以宗教信仰为人之根本,纵是后来传入的佛教,也极重视自我智慧的完全觉醒(彻悟),所以,中华民族不可能在思想上出现如西方人般的矛盾与混沌。
 
  最不同寻常的是,这些关于艺术与文化的绝佳评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写于他被强加反党罪名,隔离审查期间。在这时,他的待遇差到了极致,每天甚至只能看五分钟书。对于一个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这样的情形几近人间地狱。但他依然在对文化和艺术提出着自己的想法,依然在谨慎而严密的思考着。
 
  也许,只有这样无论境遇好坏,总有一颗求索之心的人,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学者!
 
  篇三:读《傅雷家书》有感
 
  作者:王诗嘉
 
  “我要再和你说一遍:平日来信多谈谈音乐问题。你必有许多感想和心得,还有老师和别的教授们的意见……”这是傅雷给儿子傅聪的家书中的一段话。在《傅雷家书》中,我看到了一位教子有方,并深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在书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傅雷对傅聪的谆谆教诲与父爱之情。
 
  傅雷在这些书信中,告诉了儿子处世之道,告诉他如何做人、如何搞艺术,甚至如何对待生活、爱情等等的问题。虽然,书信中的一句句带有关切的话语中带有父亲独有的、不可抗拒的威严,但是,我们仍能从中看出傅雷对儿子的关切、期盼之情,同时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父子情深。
 
  傅雷常常在信中教给儿子处世、做人之道,他常常提到的便是礼貌,又或是礼仪。“你素来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傅雷他十分注意儿子的行为,对儿子的观察非常细致。到别人家里,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和常把手放在口袋里,这两件小事在我们看来都不太重要,甚至是微不足道,毕竟,当代青年多数人都做过这样的事,有的人还有可能成了习惯。但是,傅雷却认为这是“重要的事”,无论自己有多忙都要和儿子提出来、谈一谈。“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这句话体现出了:傅雷不单单是提出了傅聪的问题所在,他还提出了改进建议。由此两处可以看出傅雷对儿子礼貌礼仪方面的重视,这种对儿子细致入微的关心体现出了浓浓的爱子之情。如果他没有那么重视、那么爱、那么关心孩子,又怎么会注意到这样微小的细节呢?
 
  “学问第一,真理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傅雷在信里这样说到。他对儿子全方面的关心与教诲,流露出他与孩子之间的爱。但这种爱可能不仅仅是亲情的爱、父与子的爱,还有朋友、师生之间的“爱”,是一种感觉、一种信任,是关心、帮助……在一封封书信中,傅雷与儿子傅聪的关系更像是亦师亦友。傅雷虽常常给孩子提建议,但他也会对孩子反思自己的过错,不是那种只挑别人错误,看不见自己过错的人。他们之间的爱,溢于言表。
 
  说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的父母。他们虽然没有傅雷夫妇那样伟大,但父母带给我的爱与他们带给他们孩子的爱是一样的,都那样深沉、那样默默无言。父母他们事事为我着想、为我操心、为我立榜样……这样日常的教诲又何不是日后我立身处世的准则呢?
 
  父母都是如此,他们总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他们那深沉的爱。无论是傅雷夫妇那样的伟人,还是我们父母那样平常的老百姓,都是如此。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鼓励、支持我们成长。“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傅雷在信中提到,让自己的孩子做一个坚强的人也是天下父母所希望的吧。
 
  篇四:读《傅雷家书》有感
 
  作者:卢林越
 
  千百封书信寄托着说也说不完的爱,一句句殷切期望背后是数也数不清的情。说到《傅雷家书》,那其中蕴含着的浓浓父子情,被人们口口称颂。在阅读这“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感受到了傅雷那表现得淋漓尽致的父爱,也会感叹于傅雷教子的成功,可很少人又去思考过,傅雷除了在笔头上教育孩子,实际又是怎么做的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观点:
 
  一、在教育孩子时,傅雷永远身作则。
 
  傅雷、朱梅馥和全天下所有父母一样,都希望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而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他也会提出一些作为过来人的建议。书中写道“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而傅雷也的确是做到了这一点,他奉劝儿子要多努力,因为“勤奋比天赋更重要”。而他自己也一天花费十几个小时来进行他的翻译工作,他所翻译的《欧也妮·葛朗台》《巴尔扎克全集》《幻灭》《约翰·克里斯朵夫》等作品至今都是不朽的名作,后人还专门设立了“傅雷翻译出版奖”来表彰那些近代优秀的发育翻译家们,他在学术方面为我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尽管儿子在国外留学,他仍然时刻培养儿子爱国的思想观念。
 
  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的时候,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刚刚解决温饱问题的大多人们并没有足够文化艺术素养。对于以音乐表演艺术来谋生的钢琴家傅聪来说,在国外发展无疑是更好的选择。但傅雷在信中多次提到“你不是抱着一腔热情,想为祖国,为人民服务吗?而为祖国,为人民服务是多方面的,并不限于用音乐去安慰心灵———虽然这是你最主要的任务。”尽管傅聪不能通过音乐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去,但他可以通过用事实使别人受到他实质的帮助。
 
  同时,傅雷也在思想方面教授了傅聪许多中国优秀哲学。书信中写到“富贵于我如浮云,在你我是一条极崇高极可羡的理想准则…。。或许是气质不同,并非多数中国人全是那么淡泊。我们不能把自己太理想化。“傅雷对于巴尔扎克笔下那些为了追求富贵奋不顾身的那些人十分不理解,并要求孩子要学习传统的中国哲学,可以看出他至始至终不忘初心。
 
  傅雷从1940年开始一直从事外国文学译著工作,同时参加马叙伦、陈叔通等筹备成立中国民主促进会。建国后,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理事及书记处书记,上海市政协委员。他应该是最希望党、希望国家发展的更好的,也是最最不应该被扣上“反党”的帽子的。或许傅雷倾注一番心血在这上面,到头来却受了当头一击,极度的失望或许是他自杀的原因之一吧。
 
  傅雷不仅仅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更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观念现在看看也毫不过时。我认为现代家长们也应该学习他的教育方法。
上一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后感450字
下一篇:城南旧事读后感900字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