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的真实感,并且全文一直都保持着这种真实的感觉。有那么一段
时间我甚至真的相信火山口是通向地心的。这种真实不单单是小说中
故事发生的逻辑同现实的逻辑相同,而是繁复的细节堆砌起来的。
前往地心的三人是“我”(阿克赛尔,李登布洛克教授的侄子),李登布洛克教授,以及向导汉斯。
首先是“我”破译了一本古书中的羊皮纸上的讯息,来自冰岛的炼金术士阿尔纳·萨克努塞姆的指引。炼金术士一般都是有智慧,懂哲学的人,并且有神秘主义色彩,就像《百年
孤独》中的梅尔基亚德斯一样。萨克努塞姆既要把消息传给后人,又不能让过多的人知道,所以
选择了密码信的方式。他在信中指出从火山口进入并一直往下走,便能到达地心,而这为智者已经到过了,那还有什么好怀疑的呢。与萨克努塞姆有关的还有:三人在地底迷路时,捡到了萨克努塞姆留下的随身物品,这就不言而喻了。
“我”一开始对整件事是怀疑的,甚至是极力阻挠此次
旅行的,但是“我”极其怕叔叔,叔叔命令“我”同他一起前往,这就给了“我”一个不得不去见证这次旅行的理由了。而“我”之后也的确对地心充满了极大的渴望。一个站在此事对面的人通过对此事不断的认识,最终站到此事的一边,这样的事无疑是让人信服的。
然后便是站在学术的高度上,对整件事的可能xing做了一个交代。理论界普遍认为,地心中是高达几千度的岩浆,是不可能到达的地方。而叔叔认为可以,叔叔是地质界绝对的大咖,他提出的观点甚至能引起整个学术界的震动。而叔叔对地球内部的见解与理论界的认识大相径庭。这就使得“我”阻止这次旅行的理论优势荡然无存了。
至于汉斯,他是“我们”的向导。向导这个身份就是给人一种方向感或者说安全感。向导从部分意义上来讲,和地图是相似的,都在为人指明方向,跟着向导(地图)走,总是能到达目的地的,这对于在未知领域探索的人是十分重要的。汉斯是火山口所在地的本地人,这也给人一种他很熟悉
环境的感觉。毋庸置疑的是,汉斯的生存能力不止一次在绝境中救了“我们”。“我”想说服向导和我站到一边,如果这样一位对环境熟悉,并且具有丰富的生活常识的向导跟我站到一边,就足以说服叔叔不要前往地心。可是,常识也站到了叔叔那边。
破译密码信的时间是5月25日,而密码信上限制的时间是“七月之前”。叔叔知道一个月的时间,要从德国赶到冰岛,并且抵达火山,时间上不容乐观,所以选择次日凌晨就出发了。(而“我”却觉得时间还来得及,因为“我”……根本不想去!)
这种时间带来的紧迫感在进入地底后消失了,(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取而代之的是食物和水带来的紧迫感。“我们”的目标是到达地心,我们一定要到那里。可食物有限而前途未知。正是这种一定要到达目的地的强烈的渴望与现实的矛盾带给“我们”巨大的压力。
在繁复的路中,“我们”不得不选中一条一直向前,直到确认是走不通的,再原路返回。重新选择。
“我”与他们走散了。在地底孤独一人,四面皆是泥土,幽闭的环境中,“我”何等的绝望,却不得不带着求生的yuwang去
寻找他们。
走了很多风的路,在“我们”以为离地心越来越近的时候,由于不可抗因素,“我们”瞬间回到原点,之前的
努力全部白费。这些都是对“我们”精神的煎熬。
“我们”的这些挫折紧紧的扣住了我的心弦,因为每一次努力无果的背后,意味着到地心的可能xing越来越低。可能xing几乎为零了,可“我们”却依然有这样一个信念:一定要到地心去。
地心到底是怎样的呢,“我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我们”无法到达地心。小说的结尾,“我们”并没有去到地心。一次火山喷发把“我们”往地面推,而“我们”也
放弃了再回到地底的念想。
“我们”回到地面后,我为小说
人物捏一把汗的紧迫感也消失了,随着紧迫感消失的,还有故事的真实感。在故事结束之前我一直被故事的情节紧紧的抓住了,故事结束了,我就能够跳出来,从一个读者的角度看小说,小说无疑是虚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