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 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 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 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 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
混沌(dùn):
古代指世界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三五历记》:“未有天地之时,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乌金:指煤炭,因黑而有光泽,故名。
阳和:原指
阳光和暖。《史记·秦始皇本纪》:“时在中春,阳和方起。”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意最深:有深层的情意。
爝(jué)火:小火,火把。《庄子·逍遥游》:“日月出矣,而爝火不熄。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浩浩:广大无际貌。
烘炉:大火炉。
鼎彝(yí):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专指帝王宗庙祭器,引申为国
家、朝廷。这里兼含两义。鼎,炊具;彝,酒器。元:通“原”,本来。赖:依靠。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
力量。
“铁石”句:意谓当铁石被消融而化为煤炭的时候,它仍有为人造福之本心。古人误认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苍生:老百姓。
【译文】
凿开混沌之地层,获得煤炭是乌金。蕴藏无尽之热力,心藏情义最深沉。
融融燃起之炬火,犹如浩浩之春风。熊熊洪炉之烈焰,照破灰沉之夜空。
钟鼎彝器之制作,全靠原力之生成。铁石虽然已死去,仍然保留最忠心。
只是
希望天下人,都能吃饱又穿暖。不辞辛劳与艰苦,走出荒僻之山林
【创作背景】
这首《咏煤炭》诗是
明朝名臣于谦托物抒怀言志之作。现代有学者认为此诗是作者踏上仕途之始创作的。
【作品鉴赏】
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煤炭的开掘过程及其蕴藏热力的本性,歌颂了它的巨大功用和崇高品格,表达了诗人为民族和人民的利益甘愿赴汤蹈火的自我牺牲精神。
首联开篇点题,概括了煤炭开采的过程,气势非凡。开凿出来的煤炭蕴藏着巨大的热力,犹如
春天般的暖气。这里用“混沌”比喻未开发的煤矿,用“乌金”比喻开发出来的煤炭。“阳和”二字用得最为贴切形象,指煤炭蕴蓄的巨大能量。
颔联细致描摹煤炭,壮其功用。燃烧煤炭可以给人带来春回大地般的
温暖,炉火中的火焰也使深沉的夜空变得很明亮。“回”“破”对举,生动地写出了煤炭的功用,将煤炭燃烧换来的温暖、春意、光明做了极其形象、富有诗意的概括。此联语言之优美,对仗之精严,
哲理之深刻,形象之生动,达到了极致。
颈联继续阐发煤炭的作用和倾情奉献的素质,高度评价煤炭的巨大贡献。若把“鼎彝”二字引申为“国本”之意,对这一联的理解,就超出了煤炭是百姓
做饭的能源的范畴,而是说国家的根本和命脉要倚仗那些把握苍生国运的臣子的赤胆忠心来维护。根据此诗崇高庄严的格调判断,于谦的本意或许更接近这样的解释。
尾联将煤炭彻底人格化并赋予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诗人只希望能让普天下的老百姓都能得到温饱,为此,自己决心不顾千辛万苦走出深山老林。这最后两句诗可以概括作者心忧苍生、情寄社稷、公而忘私、无怨无悔、奉献牺牲的伟大一生。于谦把自己的感情和心愿完完全全融进了煤炭,给了煤炭以
生命和心志。
这首诗语言质朴明畅,平平道来,略无藻饰,而意象明晰,寄托深远,是诗人自我人格和理想的真实写照。全诗紧紧扣住煤炭的特性落笔,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句写煤炭,句句寄托诗人为祖国为人民不辞辛苦的情怀,表现了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并甘愿为之献身的高尚情操。
【作者简介】
于谦(1389~1457),明代大臣。字廷益,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进士。初任御史,历官兵部尚书。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为瓦剌俘去,于谦拥立明景帝,击退瓦剌的侵扰,捍卫了
北京,功炳史册。后徐有贞、石亨等迎明英宗复位,将他杀害。明孝宗追谥肃愍,明神宗改谥忠肃。其诗多以忧国爱民和表达坚贞节操的内容为主。有《于忠肃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