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
李世民阵营的说法,他们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完全是因为事先得到确切消息,说是李建成、李元吉准备谋害李世民,后者属于被动发难。关于玄武门之变的参与者,说法不一,按照《旧唐书·长孙无忌传》的记载,李世民是带着十名心腹完成这项艰巨任务的,这十个人分别是长孙无忌、尉迟恭、侯君集、张公谨、刘师立、公孙武达、独孤彦云、杜君绰、郑仁泰、李孟尝。
政变之后不久,李世民便登基坐了天下,十位有功之臣理所当然地得到重赏,在贞观朝位尊爵显,好不风光。不过最终他们的下场却各不相同,其中有的人还遭到灭门杀身之祸,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1、长孙无忌(594-659年)
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大舅哥,在李渊举兵后不久便前来投效,受命辅佐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前,已官至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属于李世民阵营的核心
人物。在贞观朝,长孙无忌备受重用,长期担任宰相职务,封赵国公。
作为顾命大臣,长孙无忌在高宗朝继续担任宰相,权倾朝野。但由于反对立武媚娘为皇后,被武氏心腹许敬宗诬陷,削爵流放黔州,最终自缢而死。
2、尉迟恭(585-658年)
尉迟恭本为隋将,官至朝散大夫,后追随刘武周起兵,与唐朝为敌,兵败后归顺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前官至秦王府左二副护军。在贞观朝,尉迟恭官至泾州道行军总管、右武侯大将军,封鄂国公。
尉迟恭晚年意志消沉,整日沉迷于炼丹术、清商乐曲,杜门谢客长达16年
时间。去世后获赠司徒、并州都督,高宗下诏厚葬,并准其陪葬昭陵。
3、侯君集(?-643年)
侯君集早期
不学无术,却以勇武自称,因追随李世民征战有功,得以参与各项事务的谋划,玄武门之变前官至左虞侯、车骑将军,封全椒县子。在贞观朝,侯君集官至兵部尚书,有讨平突厥、击灭高昌之功,进封陈国公。
侯君集晚年党附于太子李承乾,因李承乾谋反之事受到牵连,被太宗下令处死,
家人被迁至岭南。
4、张公谨(594-632年)
张公谨早年效力于王世充,后投降唐朝,经李世勣等人引荐成为秦王府幕僚,逐渐得到重用,力促李世民下决心发动政变。在贞观朝,张公谨历任代州都督、襄州都督,封邹国公。
公元632年,张公谨病逝于襄州都督任上,年仅38岁。张公谨死后被追赠左骁卫大将军、郯国公,唐太宗亲自到郊外为他痛哭致哀。
5、刘师立(?-640年)
刘师立起初效力于王世充阵营,担任亲卫将军职务,王世充兵败后被李世民引用为左亲卫,因参与政变有功,授任左卫率。在贞观朝,刘师立历官左骁卫将军、检校右武候大将军、检校岐州都督、始州刺史,封襄武郡公。
刘师立担任检校岐州都督时,曾大破吐谷浑于小莫门川,640年卒于始州刺史任上,谥号肃。
6、公孙武达
公孙武达本为隋将,以豪爽侠义著称,后归顺唐朝,受命辅佐李世民征战,玄武门之变前官至秦府右三军骠骑,封清水县公。
在贞观朝,公孙武达出任肃州刺史,曾击败突厥于张掖河,升任左监门将军。又因大破盐州突厥叛军,晋封东莱郡公。高宗永徽年间,公孙武达卒于右武卫大将军任上,获赠荆州都督,被准予陪葬昭陵。
7、独孤彦云
正史中对独孤彦云的记载极为简略,语焉不详,只知道他是鲜卑人,隋朝汝阳郡公、益州总管独孤楷之子,至于玄武门之变前的事迹湮没不闻。
独孤彦云在贞观朝担任幽州都督,获封历阳郡公,在与东突厥的战役中阵亡。
8、杜君绰(601-662年)
杜君绰在隋末曾投身农民军,后归顺唐朝,受命辅佐李世民征战,因参与玄武门之变获封开国县侯。在贞观朝,杜君绰官至右领军将军、加上护军,长期负责宫廷守卫,进封怀宁县开国县公。
在高宗朝,杜君绰曾参与征讨高句丽战役,以功拜左领军大将军,后转任左戎卫大将军兼太子左典戎卫率。公元662年,杜君绰上朝时猝死于禁庑之中。
9、郑仁泰(?-663年)
郑仁泰很早就加入秦王李世民的幕府,曾参与平定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的战役,但官职一直较低,玄武门之变后仅晋升为游击将军。在贞观朝,郑仁泰屡获升迁,官至左屯卫将军,封同安郡公。
在高宗朝,郑仁泰历任灵盐二州都督、右武卫大将军,曾于661年率军讨伐铁勒,因损失惨重被降职。663年,郑仁泰卒于凉州都督、青海道行军大总管任上。
10、李孟尝(593-666年)
李孟尝起初投效瓦岗军,后追随王君廓投降唐朝,被李世民召入麾下,玄武门之变前已进位上柱国。在贞观朝,李孟尝历官右骁卫将军、右屯卫将军、黔州刺史,有大破突厥之功,获封汉东郡开国公。
在高宗朝,李孟尝历任右监门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终迁至右威卫大将军、检校太子右典戎卫率。公元666年,李孟尝暴卒于长安府第之中,死后被准予陪葬昭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