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规矩,
皇帝每餐连菜带主食一共48道,这叫全份儿,一桌子菜摆在那儿,一半是看食,一半自己吃。
比如用来祭祀的“祭神肉”,就是每天杀两头猪,切一盘肉片,不一定吃,但是一定要端上来,意思是一餐一饭不忘祖先创业艰难。
皇帝自己吃的那一半大都是一些滋补的肉和季节性的时令菜,比如
乾隆,每餐必有鸭肉、鹿肉,应季的时候甚至有蒜茄子、拍黄瓜、炒黄豆芽。所有的菜民间都有,但同样的东西,宫里做出来就是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两个字:精致。
这里要纠正
一个人们传统印象中最大的一个误解,皇帝吃饭每次都有很多人陪着,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皇帝吃饭从来都是一个人。所以别看那些电视剧,皇帝这个屋里坐坐、那个屋里吃吃,怎么可能?皇帝吃饭从来都是一个人。
从周朝开始,国君就都有食官指dao饮食,就跟现在的营养师一样。
清朝皇帝每天两餐,早上7点用早膳,下午1点用晚膳,中间加点零食、粥之类的。
每次吃饭,侍膳的太监会盯准皇上的眼色,皇上看哪一道菜,就赶紧把那道菜挪到皇上跟前,再用羹匙舀到皇上面前的布菜碟里。要是皇帝说不错,那就再舀一次,然后立刻撤菜,要皇帝小心谨慎不可贪食。
有的小皇帝贪吃,比如同治,6岁登基,他也吃48道全份菜,但是清室的育儿理念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和寒”,不能吃得太饱,怕撑着。那这一份怎么办呢?做必须得做,摆好不让皇上看见,找一个太监替他吃。
这是有档案记载的,这个太监叫张文亮,每餐吃完了还得到
慈禧、慈安那儿去汇报,吃得好,哪个好吃,谢谢圣母皇太后。
溥仪也是一样,他在《我的前半生》里说,饿得到太监屋子里抢东西吃,抓起一个肘子就死命往嘴里塞,太监连哄带抢地给抢过去。
在清宫,皇帝什么都不怕,最怕厨师,赏赐最多的也是厨师,隔三差五就要赏,银子、貂皮、缎子都有,这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皇上的口味喜好是宫中大忌,决不能问,更不能写,为了防止有人下毒。御膳这么多品种,也是为了让人难以分析出皇帝的饮食偏好。所以在清朝,皇帝的桌上不管放多少菜,每个菜皇帝只能吃三口,就要换下一个,就算皇帝再想吃也不行!
想想皇帝坐拥一切,却也要受到各种限制,更不能随心所欲,也是可悲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