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命的树
2018-12-07 17:44:08 作者:郭加前
昨天晚上,听一个广播里说:
一个人一生中能有一两个可以倾诉的知己,那是你的福分,因为倾诉是全身心的投入。忽反观自己,那是多么的奢侈。“知己,
友谊”这些曾经占据我们
情感世界中非常重要的词语,曾几何时,它们已变得那么的陌生和遥远。
曾经年少,我们都曾有过把
亲情之外的情感寄托在“友谊”之中。仿佛那是我们
父母亲情之外唯一可以寄托,可以倾诉的归宿。熊
孩子时之间的小摩擦,学习中的得与失,青春期的萌动……这些纯真的交往(与现今人们所说的基友无关),让过往的我们不再
孤独。
夜深人静,忽然想到,我拥有过知己或友谊吗?于是大脑在
记忆的的海洋里快速搜索。求学时,一起睡过的床,一起看过的小说,一起漫步过的山坡,一起游过的那条河,一起暗恋过的女孩……那些深处过的
朋友,却如海面上的浪花……时过境迁。
这么想下去:人如有知己,大多不过是阶段性,时代性的,难有一生知己。友谊的存在也受到“天时,地理,人和”外在的因素。
世间很多最珍贵的
友情都是这样,看起来亲密得天老地荒,海枯石烂了,细细一问却很少见面。相反,十几年坐在一个
办公室面对面的,很可能未踏进友谊的最外层门槛。同事和接触过几次的朋友,可以用友谊去定义吗?更不用说知己了。可见知己是难以寻见的。要不然钟子期和俞伯牙的佳话不会流传久远,让人羡慕,士为知己者死,更让人动容。
人生得一知己,死而无憾。可见,人
活着是多么的孤独。
恋爱婚姻中,如果自己的另一半能成为你的知己,那是多么的幸运,因为你的后半生少了许多孤独。她能了解,理解你,沉默聆听彼此的倾诉,那是上天赐予你的福气。可现实社会能有几人。一个人因
成长环境不同,其性情已定,职业又有所不同,就是性别这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就把互为知己永远的隔开了。我不太相信,男女能互为知己。
夫妻之间难为知己,父母和之女之间又是难上加难,代沟就摆在那里,永生难越。可见,人活着,孤独难免。
忽然想起,梁朝伟在《花样年华》电影里结尾的画面:一个
夜晚,梁朝伟在一个偏僻的角落,找到一颗偏僻的
树。突然面对树洞说了好多话,最后用草把树洞塞住……主人公以树洞为知己,将心中的秘密和孤寂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能知道。面对着属于知己的“树洞”将一段感情,一段
回忆以草封缄,情何以堪。
人活着是多么的孤独,有孤独总情不自禁的要倾诉,哪怕是一个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