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白话文学史》读后感

2017-07-10 13:46:05   作者:脐橙

  最近看了些资料,很喜欢胡适先生,便想要去阅读他的著作,《白话文学史》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之前看过《建党伟业》,里面的胡适真的很亮眼,文质彬彬风度翩翩,模样也十分俊朗。说起话来不疾不徐有理有据,即使在很激烈的争辩或是面对学生的诘问时,依旧淡定,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自是一种风流姿态,让人有一种清风拂过的舒适感。
 
  对于影片中这个形象记忆尤为深刻,也不知道和他本人的形象有没有什么不同。
 
  有几件关于他的轶事让人记忆深刻。清华大学曾出过对联考题,用“孙悟空”去对时任北大教授的“胡适之”,还曾引发争论。还有以前流传的“胡适之打牌”的段子,有网友在翻阅资料后说其实没有段子里这么夸张,打牌只是在闲暇时候偶尔用作消遣而已。
 
  想必胡适先生还是很醉心学术的,要不然怎么会有这么多著作。本书与《中国哲学史大纲》,这两本书都只有上卷,故而被黄侃调侃为“著作监”,写作总是绝后。
 
  能够青史留名的人一般都有其独到之处的,不过像胡适先生轶事这么多也是比较有趣的。
 
  这本书只有两编,一是“唐以前”,二是“唐朝(上)”,是由他最开始做的讲义拓展补充起来用于出版的。做文学评论还是要学术型的人来做的,要有对中国文学全方位、精确的掌握才好作出这样的作品,统筹思想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本书的经久不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其价值。
 
  民国时期文人一般都是有真才华的,读书门槛高的年代能读书本就是天之骄子,能读得好更是苦心钻研,诸多成就加身。做这本书理顺白话文学史,也好推广白话文的使用,这也是胡适先生当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所想表达的,是《新青年》所追求的。在那个大都在苦苦求索救国之法的时代,五四运动是成功的,《新青年》作为喉结传播其思想,功不可没。
 
  说回本书,对于这种文学评论类的书籍我只能看看,因为水平太低阅读量太小,大多数提到的东西我都没有认真读过,不能做出评论。我觉得这本书看起来完全不像百年前的作品,遣词造句和现在基本相同,不能确定是不是我看的这个版本经过了后人的删改和通假字纠正。
 
《白话文学史》读后感
 
  比起现在的一些关于文学评论的作品,我还是更推崇这本书。今人的作品肯定也会有能流芳百世的,但我做不到慧眼识珠,不能够分辨出来。
 
  本书只讲到白话诗歌,从屈原到元白,从战国到中唐,那么长的时间文章可能还不是那么通俗易懂,但是诗歌在不用典的情况下很多都是平易自然趋于口语的。
 
  胡适先生认为“唐以前三百年是一切韵文与散文的骈偶化的时代,但陶潜作为这个时代最伟大的白话诗人足以证明白话文学的蓬勃生机难以压抑。”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潜和鲍照的诗歌作品尤其好,特别清丽隽永。对于谢灵运,他则认为太过格式化,束缚住了勃发的生机,在镣铐下只能偶得佳句。
 
  而杜甫作为本书唯一一位“以整个篇章论说的诗人”,有时候也会因为格律的束缚而顾此失彼,使得一首诗中的句子也会有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我觉得我们现在一直练习的写作文还是比较简单自在的,没有这么难的诗词格律要学。但在需要考虑押韵、平仄、对仗的情况下还能写出这样高水平的近体诗,更能显示出以前诗人的天才之处了。
 
  作者对杜甫的诗十分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杜甫一生经历许多苦难,他的诗也是自觉地为社会写照,为时代留影,成为进言谏诤的工具”。
 
  与杜甫齐名的李白与其他诗人共享一章,章名为“歌唱自然的诗人”。但是他的诗歌也在其他篇章出现过,他的诗是做得极为洒脱的。作者认为“他的态度与人间生活相距太远了。所以我们读他的诗,总觉得他好像在天空中遨游自得,不与我们发生交涉”。
 
  我自己对于李杜都是十分喜爱的,虽然青莲居士写“咳唾落九天,随风生珠玉”,作为个凡夫俗子会不免自惭形秽。但也会心大地将自己代入其中,感受“天外谪仙人”的浪漫气息。
 
  还有其他十分优秀的诗人,我就不一一赘述了。
 
  其实如果全部写完的话,应该白话小说在书中所占的比例会更大的。毕竟胡适先生在引子里谈到的更多的是白话小说,从《水浒传》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小说中,白话和文言文的区别还是更为明显的。如果想了解的话或许多阅读白话小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上一篇:《哈姆雷特》读后感
下一篇:《热爱生命》读后感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