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读后感
2017-07-28 11:03:08 作者:李悦
鲁迅不是那种活在
美好虚妄里的人,他总是看到最冷的一面,不管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他表达的“意象”与他提出的哲学理论,都是从最消极的方面来看待的。举两个例子,一是他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人们总幻想着无穷美好的
未来,鲁迅却对此进行完全否决。事物分为上、中、下三等,到了上层世界,仍分有上、中、下,矛盾永远存在,斗争永远存在,不存在至善至美的东西。”二是他与他人的关系,他将人分为三种,敌人:“最可怕的敌人在于‘无物之阵’,正因为含混不清,有模糊xing,甚至不知是因爱还是很就变成了阻碍你的
力量,可怕之处于此”,爱我者:“并不只是存在着
甜蜜的一个词语。当
一个人要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绝对自由的时候,这种爱我者的温情,常常会妨碍他的思想与行动的独立自由,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独立自由常常容易蹉跌在爱上。爱固然有力量,但也是一个牵制”,群众:“是戏剧的看客,你的理想与崇高,在看客现象中都转化为一种表演,从而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充满危机感”。敌人固然是阻碍,群众也有理可循,可连看待爱我者的角度都是如此冰冷的,是如此消极的。
看到消极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直到我
阅读了他关于“死火”的描述:“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奔驰,跑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
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
选择。”显然鲁迅面对困境时,选择的是后者。虽然两种选择结局相同,都是消亡,但两者当然是有差距的。前者的生命是虚无,是空壳,是无用的走一遭人世,后者却是奋斗,是挣扎,是完满的自我实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这是鲁迅反抗绝望的态度。
之所以体味到鲁迅真正的伟大便是分为以上两点原因:一是他开始便把所有问题都看透了,根本没有抱多大
希望,因此他的绝望也根本不存在了,就是他说的“于无希望中得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大彻大悟了,便不存在绝望了。二是大彻大悟后,他没有选择躺倒不干,而是知其不为而为之,仍要反抗,要奋斗。这便是他自身拥有的独特的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和积极进取的
人生态度为特点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是
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佛、儒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高度。这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是值得钦佩的态度。
如今世界虽不如那时般动荡纷乱,但鲁迅的人生哲学却适用于每一个人。有一部分人,从不对身处的社会进行半点的思考,总认为只要再进一步就能进入理想世界,从而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倒,处处碰壁,导致产生对世界的怀疑,丧失前进的动力,或许他应读读鲁迅。看清现实是立根之本,越早明了现实的残酷,才能越早与残酷作斗争,而不是等着被残酷吓倒,不要永远活在美好的虚妄中,勤思考,才能有作斗争的
机会。相反,另一部分人虽然看透世界,看透生活,但对生活不抱希望,没有热情,认为做的事情全是徒劳,是无用功,
改变不了他所认识的冰冷,或许他应读读鲁迅。永远不要如死火般被冻灭,要永远拼搏,永远反抗。哪怕是处于如此黑暗时代的鲁迅都能反抗的哲学思想,生于和平时代,只被一点挫败打倒的我们,又何尝不能站起来,用力去打败挫折呢?从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中,我们能更好的认清自我,我们也能更热情的同困难作斗争,这边是这位伟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世界在鲁迅看来是如此冰冷,但他却是炎凉世态中的一团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