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后感1200字
2020-01-06 00:30:05 作者:汤姆猫杨某
当我用了一个双休日读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白读了。翻完最后一页,我觉得自己没有任何
收获——不是这本书不好,是我的基础不好。
本书介绍了万历
皇帝、申时行、张居正、海瑞、戚继光、李贽的
故事,全书从道德的视角,解读这些人的所作所为。而我由于明史比较匮乏,又是一个资深伸手党——
习惯了读文献时全都摆出来的论证过程,所以读这本书好像走马观花一样。作者单单从道德方面为主,以儒学、正统、传统、文官集团等的方面为辅,解构
人物和大明王朝的社会。尤其最初介绍的万历皇帝,对繁琐的形式厌烦。以及最后的李贽,和王阳明、朱熹的思想直接对比。这种需要一定
历史基础的论述,看得我云里雾里。
如果解构道德,尤其是封建王朝的道德,我认为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该王朝是如何由来,对合法性的解释是道德的开端,例如晋代的孝而不是忠。然后是社会经济的发展,例如李贽的思想就受到江南商品经济的影响。再者还有社会政治生态,如同本书提及的,孔子的仁和孟子的性善论,分别是洛克体系和霍布斯体系的产物。还有就是我想不到的。
但是当把这些都弄明白了以后,直接讨论道德思想,应该会很
有趣。很明显,作者就是在做这件事。很遗憾,我就跟不上思路了。
万历皇帝
希望有一番作为,终于熬到张居正去世,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张居正那样同官僚集团对抗的能力。于是他
选择消极应对。他讨厌的早朝等形式,看似繁琐无聊,实际上是对君主地位的形式上的尊崇。既然万历皇帝在实际的权威上受制于文官集团,那么就在形式上给足面子。
申时行接替张居正,他需要平衡万历皇帝和文官集团的矛盾,(我猜还有文官集团和宦官集团之间的矛盾,本书没提),作为一个求稳的首辅,他没有自己太明显的主张,而是在人事任命上微妙的打太极。最后的失败仿佛在说,既然矛盾无法调和,不如像张居正那样创造新的矛盾。当然,他的失意最后也很少被人提起。他写文章替自己辩解。我想,对于政治
家来说,最差的结局是被人遗忘吧。
海瑞的道德观既不容于文官集团,也不容于万历皇帝。他希望执行洪武年间的制度,以一种静止的观点看社会的变化。他的司法观念,虽然现在看来有很大的局限性,当时收到当时的治理成本限制,还是很先进的。至于其独特的个人
经历,对“孝”的
特殊理解,也造成对
妻子的伤害。
戚继光懂得官场的规则,严格训练南兵,但是懂得自己按规矩享受其职位应有的待遇——不像海瑞一样克制。同时,他知道该讨好张居正,于私,这是人之常情。于公,这个
男人能让他壮大自己的军队。他的失意,是大明王朝的问题。
李贽敢于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却无法创建一个新的思想。他是一个落寞的地主阶级,生活仰仗其他地主阶级。他厌烦理学的僵化,骨子里却依然是儒家思想。这样看来,确实是一个矛盾的人。质疑旧观点,所以被官方反对。提不出新的观点,所以支持者不多。
作者希望讨论
中国用道德取代法律所带来的一些列问题。总体来说,
阅读体验是不过瘾——论证太少了,当然这是我的问题。也许,以后会重读这本书,应该是对明代有更深的了解的时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