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关于电影的情感日志
2019-04-30 14:14:01 作者:周瑞云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我的家乡尚未通电,照明靠点煤油灯,群众业余生活就是“吹灯睡觉”。那年头,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单调枯燥,一年到头看上一、二次电影就算不
简单了。
公社放映队每年轮流到各大队放电影,男女老少笑开颜,乐开花,像过节接待贵宾一样招呼放映员。大家早早吃过晚饭,带上座椅到晒禾场占坐位,把位置尽量摆在放映机周围,因为更加看得明,听得清。生产队长安排劳力提前挑来放映设备,并挂上银幕,安装发电机,摆好放映桌,只等放映员小姜一到就开始。有电影看,大伙都来得特早,比平时开会还积极,有的搀扶老人来观看;有的把几个月小孩也抱来;有的是邻村群众;有的是路过行人……
开映后,大伙鸦雀无声,静静观看,随着
故事情节跟着角色
命运走,有的看到
伤心处还偷偷抹
眼泪;有的老人暗自嘀咕着:“刚办婚礼,一下就生崽,真快!”
年轻人看到
高兴处不由自主地鼓掌,甚至吹口哨。发电机加油或换片都嫌耽误
时间长,不见“剧终”二字不散场。
夏天,人手一把蒲扇左右摇晃,蚊叮虫咬全然不顾;
冬天,寒风凛冽,裹上棉衣棉帽,带着烘笼【自制烤火炉】边烤边看……记得看过的电影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地道战》、《白毛女》、《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创业》、《万水千山》……印象最深的是《平原游击队》中的那位手执双枪,纵马弛骋的游击队长李向阳,以自己独特思想和机智行为,一度成为
勇敢、
英雄的代名词,是年轻人崇拜的偶像。小时候,特别崇拜英雄
人物,最
喜欢观看武打和战争电影;不喜欢看“长衣袖”,即古装说唱戏,嫌唱腔难懂。
一次
雨天,我与几个小伙伴到邻村邓家一连三重堂屋看电影,中途突然停电,忍饥挨饿
等待两个小时,直至来电后看完整部片子才回家吃剩饭。
妈妈笑我是“电影迷”,天晴不怕路远,下雨不怕泥深。
离村不远的矿务局是家国营煤炭企业,职工周末享受免费看电影的福利,附近周围群众跟着“沾光”讨便宜,
劳动收工后,常常前去一饱眼福。我们小
朋友几乎场场不少,成了真实观众。
八十年代,镇上建有一家电影院,收费看电影,每场门票1角钱。有人为了逃票,常与电影院发生纠纷,听说还打过架。我在电影院观看的第一场电影是《少林寺》,观众较多,席无虚座。电影里觉远眼含泪珠给师父喂粥情景表演细致到位;白无瑕清纯
美丽,性格爽快,不知令多少观众魂牵梦绕。影片中很多
精彩武打镜头,看得我非常激动、
紧张。特别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心里打下深深烙印。据说,因为这部戏,许多青少年去嵩山少林寺学武,并且
改变李连杰命运,在大陆掀起少林热,轰动亚洲。
那时,男生第一次约女生看电影几乎成了
表白爱情的必备潮流项目,也是朋友间交流感情,增进
友谊的好时机。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电影已深入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们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听说它,到观看它,再到享受
感悟它;从看电影难,到随时随地随意观看,我们的体会在不断地变化,电影也在不断地进步。想找乐子,就去看喜剧;想见识宇宙奥妙,就去看科幻片;喜欢推理、侦破的,就去看反特、悬疑片;喜欢爱情的,就去看言情故事片;喜欢
历史题材的,就去看古装类型的;喜欢打仗题材的,就去看战争、武打片……根据各人兴趣爱好,各取所需。电影成为我们
寻找生活情趣的一个重要途径,从开始的黑白无声单调到彩色绚烂立体声,还有2D、3D、
手机电影、网络电影、电视电影频道,电影带给人们的感觉越来越好。
看电影可以放松
心情,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加深对不同文化底蕴和乡土风情的理解,改变人们对
人生和生活的感悟,以更加积极健康心态迎接
未来的疾风暴雨。一路看电影,使我的人生越来越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