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当前位置: > 散文精选 > > 正文

唤醒心中的乡愁

2018-12-06 01:31:30   作者:张大春

  贾平凹先生欲为棣花街起一块碑子,于是有了清风街的故事,有了《秦腔》。贾先生说:“故乡是以父母的存在而存在的,现在的故乡对于我越来越成为一种概念。”字里行间,那浓浓的乡愁真让人感怀。
 
  随着乡村城市化的推进,城市的扩张,农村的退缩,城里人越来越多,乡愁也越来越成为稀缺产品,所以才有了人们的大声疾呼:唤醒乡愁!
 
  在坊间有这样一说:如果有难舍的乡愁,或者有割舍不断的情愫,不妨去逛逛“农夫记忆”广场(博物馆)、“农夫记忆”坝坝宴,会让你释怀的。
 
  因早闻这一说法,笔者上个周末和人一道,去品味那份耳闻的乡愁。在郫都区客运中心坐上P09 “东方芯”氢燃料电池公交车,你不要说,这种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坐在车上,感觉还真的不错。
 
  在留驾村站下了车,在红绿灯处沿着一条大沟往下游走,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路灯杆上挂着的一串串红灯笼,灯笼上“农夫记忆”四个字是那样的醒目,农舍墙上的“先锋笑脸”笑迎宾客。再往前走有一处“老兵之家”,“老兵之家”房舍和旁边建筑上覆盖了一层绿色的伪装网,还真有点战时的气息。
 
  不一会儿就到了向往已久的“农夫记忆”广场。在十字路口,我们一行数人往右拐先是去逛了一圈“农夫记忆”湿地:走近湿地水塘边,抢眼的“乡约。农夫记忆。乡村振兴”等字样的白色大字,水塘边停泊有两艘游船,往前走就来到仿典型的川西民居小院景观。再往前顺着小桥,就上了同心岛,岛上有一座二层木塔,如果你喜欢摄影,登上木塔去拍田园风光是非常的惬意。水塘边还有非常夸张造型各异的玩偶,从“同心岛”往北过小桥,就到了茅亭前的观景平台和茅亭后面用柴花子、酒缸、水缸等农村元素搭起的景观墙,把我们带回了过去的岁月
 
唤醒心中的乡愁
 
  参观完“农夫湿地”,来到“农夫记忆”广场。这里的每一景观,都能唤醒我渐次失去的乡愁!
 
  在广场,第一眼自然就是看见高大的牌坊,牌坊中间“先锋村”和牌坊上左边的“悌”、右边的“孝”二字,可以看出村两委治村策略,就是倡导孝敬父母,敬重兄长。
 
  在“农夫记忆”广场,过桥右边高高竖起的一根用花岗石条石镌刻有遒劲的“农夫记忆”四个大字。在各个展区,儿时我们经常见到,但现在很难见到的各式农具:半桶、筲箕、犁、箩篼、筛子、粪桶、扁担、晒垫、撮箕、风谷机,山锄、刨锄、丁耙、最让人难忘的是夹背(一种竹编的用来背东西的农具)。看到这些农具,就想起我前半生从十四五岁的半大孩子开始,身体还没有粪桶高,就在学校组织的支农活动中争着去挑水挑粪,给油菜麦苗浇水施肥的日子。后来结婚成家后,我虽然是教师,但也只是一名乡村教师,家属也是农民,也经常下地干农活:插秧、灌溉、施肥、打谷子、用箩筐挑回田里收获的谷子麦子、种麦子、种蔬菜。。。。。。几乎川西平原上所有的农活我都干过,也都与现场这些农具都打过交道!差不多到了2000年,我才从土地里走了出来。到今天差不多二十年了,农村、农民、农业在我的心中也渐次疏远了起来。每天都是与城市的钢筋水泥和汽车打交道,对于故乡、故乡的人、故乡的物,也越走越远,乡愁情愫渐次浓郁。
 
  回想岁月中的艰难,真的感叹人生的不易,这一路走来,能有今天的生活,曾经得到过那么多人的帮助,心理竟是满满的感动
 
  从“农夫记忆”广场继续往里走,来到周家大院,走进 “农夫记忆”坝坝宴,才让我真真正正的感受到不虚此行:坝坝宴,能让你体验到川西农家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
 
  农夫记忆坝坝宴传承了川西农家饮食文化的精髓。我们去的时候,因其场地设施正在完善当中,但上桌的一道道菜品一点也不含糊,食材的选择、烹饪技法的精湛让我大饱眼福。单是那盆用藤椒,就吊足了食客们的胃口,把川菜文化中的“麻、辣、鲜、香”技艺简直推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得到了家人们的高度认可
 
  因久仰农夫记忆的大名,今天亲临体验,果然名不虚传,后来主人给我们介绍说,农夫记忆坝坝宴的掌灶厨师黄强几代人都是厨子,被十里八乡的称为“厨师世家”,传到黄强这一代,他又到一些大饭店不断的学习和创新,成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烹饪绝技。他开发出来的萝卜宴、藤椒鱼、松鼠鱼等菜品成就了他一世美名。农夫记忆坝坝尽管因其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就像藏在深山的美女一样,仍然还是广为世人所知。
 
  饭后,从“农夫记忆”坝坝宴出来,想起我的父母虽然八十多九十岁了,就是舍不得土地,离不开农村。就像贾平凹先生说的一样,父母在故乡就在。故乡虽在,但每次回故乡,因为现在的农村,不是产业转型,就是土地被集中,规模化的种植,机械化的推广,很难找到儿时那些经常见到的农具和可以慰藉心中乡愁的农耕场景了。
 
  在先锋村,随处都是岁月的影子,能唤醒乡愁的元素实在太多。来此小憩,真的不枉此行。
上一篇:岁暮回望新年第一天
下一篇:风雨彩虹月嫂路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