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书来,感觉和它真有姻缘。这份姻缘令我难以割舍、难以忘怀。这就是我的书缘吧!
我对它是情有独钟。刚参加工作那会儿,是在八十年代初。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在当地来说,电视,固定在晚上三小时的电视转播,剩下的就是享受
读书了。当时,书的品种数量较少,我看了文学双月刋读本《十月》《当代》,其中有文章李存葆的《山边,那十九座坟茔》……这些把我引入了文学的殿堂。从这以后,我就不停地买书,看书。特别是我把自己看到的好书和看过的文章都又推荐给了我的好友,书友,以及爱看书的人们。让他们也和我一起感受书中的喜怒哀乐和人间的浓浓的油墨书香。每当捧起它,是淡淡的墨香,又是淡淡的情香,更似淡淡的茶香,更是环绕我的缕缕饭香。
正是因为书姻缘的原因,我开始用手中的笔,写出了人间的欢乐和真善美。歌颂时代,歌颂
美好。一篇篇的豆腐块也随之见报诸端,农民丰收时的喜悦<棉田中的
微笑>之八个系列,将农民丰收后的数钱一瞬的喜悦定格在了微笑之中。这是农民的笑,也是“三农”决策的英明,这也是我的
处女作,更是书缘引起的原因。
往后的
岁月中,我不停的买书,看书,写作,自己也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一个能工巧匠的熟手。从幼稚的豆腐块也变成了成熟的版面块,
人物形象也
树立了起来。从此也不满足于当时的职业了,所以改行跳槽。成为了当时的弄潮儿,这时新的经济浪潮来了。美国的《第三次革命》将经济推向了高潮。我做了一
家经济书商,实现了书的姻缘的延续和
空间的拓广。一方面,向购买书的同仁推荐书;另一方面,也在推荐着自己的主张,出现了买书的顾客门庭若市,络绎不绝。因此,也给自己的店名取了“远
声音像书社”寓意源源流长,生意永远,我推荐给书友的书看后回头又来了,一发不可收拾。我的经济发展了,因此我的内心倒退了。我在牛市前光顾着,又在熊市中遨游过……
这些都填补不了我对知识的追求,对书的那种不懈追求和痴情的着迷。我梦暇以求,我要找回昔日的书缘。
我发奋读书,明白了很多的
哲理,读史能明心智;读文能提素质;读诗能陶冶情操……读着,读着,感觉有了,
心灵睿智了;心境开阔了,人世间的温情冷暖,真善美的大爱无疆……我也得出了:人还是要有所发展,有所理想和追求,后来我从事了人梯和蜡烛的职业。实现了读书,传递知识到授业解惑的全过程。为发展中的人们步入
人生轨迹奠定了基础,这不正是我实现了读书,教书,说书,懂书的见证吗?
明朝贾思協说过:“文,为时而歌,为时而颂”。我拿起了笔,书写了节日文化,孝道文化,
感恩文化,风土人情文化,伦理文化,道德文化等等……在我的笔下神采飞扬,翩翩起舞,既
美丽动人,又亮丽倩影。用睿知影响人,情操陶治人,用文化感染人……仿佛又找到了以前的我的影子,这又让我重新找回了书的姻缘了吧,让我神采飞扬,心旷神怡。
QQ好友的关爱,将网络的关爱洒向人间,微信的真情问候和转文,使快捷的的交流便捷飞速。实现了没有网络距离的遥远,见证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奢望。将人与人之间的
友谊通过网络
温暖了心头,浇灌了心田,滋润了心间,养育了心房……好像又品偿到了书姻之意,书缘之情。
在我的
成长历程中,
童年中,渴望天真童趣,见书瞎读一通,不晓其理,不晓其中。年少时,只向一个目标迈进,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青年中,为了找回失落,关注社会真情。不惑之年,注重人文,关注发展,提升专业。这些,都是与书结下不解之缘而提升的深理。《四书》、《五经》、《六艺》的深邃;“三红”(《红日》《红岩》《红旗谱》)“一创”[柳青《创业史》]的当先;二十四史的明史;三字经的启萌;孝经的明德,增广贤文的普通……这些,都是与书有了不解之缘,才有了以上的
感悟。
前两年,我的住处,因为改造在即。难以留舍,恋恋不舍的就是我难以割舍的书了。我小心翼地摆放着,害怕让它受损一些。有些不知情的人说买废纸了吧。她们只是随口那么一说,可是我的心里又有谁知道呢?这时,又赶上爱女高考已完,她的资料书满满装了两麻袋,帮忙的人也不愿搬动,真是有口难言。
女儿高考完,接到了录取通知书。为了双喜临门,让她在归程之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又搬了一次家,割舍不下的还是书的搬家。最后花样一变,女儿竞然把心爱的书放到了淘宝二手书店,并注意明附言:“白送有成就的人”。目的是将爱物传递给了心灵的寄托处,也将浓情播撒,将爱物延续,帮助有用的人来实现
梦想,她的这一做法,当时也引起了网络上的热心人关注。
昨天,女儿返程,带的最多的又是书,不禁又勾起了我的书姻的情思之源。睹物思人,女儿对书的执着,又找回昔日的我的身影和轨迹,看到这些,我又想起了一句古语:“书到用时方恨少”……这时我的心灵微微一颤。不禁也使我又想起了刚看过的热转微信一文。奥地利的一名记者在
中国之行后的一份评论说:“登机的机舱中,中国人都在拿着
手机上网,聚精会神……没有一个读书的……他又叙述了另一个场面:在飞往美国的
飞机上,个个都在捧书,翻阅资料,查阅档案……据调查,平均每人每年拥有的读书量。英国44本,俄罗斯24本,中国4本……”中国的读书量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在近二年中,接连搬了二次的家。一次是从旧家搬出,一次是从搬出地搬到现在的家,最让我担心的和放心不下的,就是我的书了。现在书总算有了一个理想的寄宿地了,这就是我难以割舍,难以了却的心事。
这就是我内心难以割舍,又难以放置心灵时时牵挂的书的姻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