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时,心里总是荡漾着一种无以名状的思绪;外出时,脑中总是萦绕着一个清晰熟悉的身影;耳闻《
父亲》时,泪腺总是奇迹般地湿润了干涸的眼角……
父亲辞世,已经14年了。
记忆里的父亲,时而出现在睡梦中,时而远离我而去。曾留下了串串的
甜蜜、阵阵的苦楚。每一个倏尔即逝的场景,都非常珍贵,值得尽情地回味与咀嚼。
记得,父亲度过一段忧郁漫长的
日子。在蹲“牛棚”时,收工回来,父亲经常坐在炕沿边,靠烟火绳对点烟袋锅,边吸“老旱”边听广播,期盼着国
家发展强大,也期待着自己的问题早点澄清,能在有生之年回归工作,置身教育。
岁月的煎熬,使得父亲纹满额头、霜染两鬓。但平反昭
雪的到来,父亲又
年轻了许多。重新走到讲台前,环视座无虚席的课堂,面对一双双渴望的眼神,父亲已是热血沸腾。当父亲拿起粉笔的那一刻,浑身散发着
力量与精神,一周授课竟达24节,向学生讲授语文、日语、
历史、地理等多个学科,备课常至
深夜。
执着的敬业,父亲博得好评,赢得威望。在早年,父亲牺牲班前班后的
时间,竟把解放前的放猪娃、放牛娃培养教育成新
中国的人民教师、金融工作者、地方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在古城,接受市教育局及市政府主管部门的指派,父亲
放弃与分居两地家人团聚的
机会,为上世纪50年代全市中小
学校长普及国文基础教育,为共和国建设社会主义新辽阳书写巨幅标语。父亲被遣送农村改造的岁月里,每年
春节找父亲写信、写春联的应接不暇;十里八村快捷式“充电”,向父亲慕名求教者更是纷至沓来。父亲再次复出,很多人寄予更多的期待,
希望自家
孩子能在父亲的培育下,学有所成,出人头地。
离休后,父亲自备行李,北上长春,继续深造,修完当年首批被迫中断已经25年的学业,
感动了1982年时任东北师大中文系主任的韩宗印教授。不管是处境如何,父亲就是丝毫没有
改变博学多闻的作风,一直
坚持到
生命的最后一息。父亲的治学精神感染了身边的更多人,成为子孙后代的典范。
2004年10月的一天,父亲一个前倾的跌倒,标志着已经老了;后来
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常往返于东丰县医院。2005年3月22日,长春中日联谊医院接诊的女教授,告知父亲已是肺癌晚期的一霎那,我与
妻子的
眼泪如决堤之水,已成失控之状不能自抑,奔涌而出。2005年4月27日,父亲合上双眼,慈祥地离开了……
父亲的离开,我几乎是悲痛欲绝。火炉中的父亲,一缕轻烟化为灰烬,令人撕心裂肺!在父亲生前的居室内,睹物伤情,泪如潮涌。
岳母和妻子生怕我悲痛过度,出现意外。
每当回首41年的过去,与父亲相依相伴的日子竟如摄影镜头一般浮现在眼前,铭刻在心中,永世
难忘。
母亲过早的离世,给父亲的生活造成无法弥补的创伤;为了我的求学,父亲已经年逾花甲,仍旧身赴辽宁西丰、吉林敦化;当我置身金融,父亲一再告诫“立业当自强、
诚信为根本”的家氏族训;在待人接物方面,父亲的一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令我受用终身。
悠悠岁月,没齿难忘。每逢春节,就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不管风多大、雪多厚、路多滑,总是要到墓地看看父亲。
父爱如山,恩深似海。每到
清明,不是亲自祭拜父亲,就是写出点文字。在与父亲
说说话儿,存点私心,沾享天伦。
纵有天下情,却抵不住父血恩。父灵还世,指点孩儿,勤于建
树,为农行砥砺奋进、建功立业。
虽拥三江水,但流不尽父子情。先父佑我,体健精烁,恪尽道义,为民有所谋,为社会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