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我们买东西都用的人民币,在
古代,人们用的是金子银子,而在民国时期,用的则是银元,民间通俗的叫法是大洋。
现在,我们一百块钱,一般可以看上两三场电影,吃一顿海底捞,那在民国时期,一块大洋可以买到多少东西呢?
首先,民国的大洋分很多种。有人说民国人见的钱多,不是说他们都是有钱人,而是说,他们见过的钱种类很多。
以五四时期的
北京人为例,他们能见到的钱就有:印着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印着孙中山头像的“孙大头”;印着光绪元宝字样的“龙洋”;还有墨西哥的“鹰洋”,印着蛇和老鹰;英国“站洋”,印着大不列颠女神。此外还有两广地区铸造的银元“毫洋”,四川铸造的银元“厂洋”,可谓纷繁复杂。
大洋虽然造型各异,但重量普遍都在0。7两左右,含银量都在0。65两左右,所以购买力也大体相同。在同时同地,拿一枚“袁大头”或“龙洋”去买东西,能买到的物品并没有太大差异。
那么,一块大洋在民国时期都能买到哪些东西呢?
1912年的北京,一块大洋能买到60斤大米,也可以供6个人去吃一顿羊肉火锅。这要放在现代的话,差不多也要三四百块钱了。
1914年的上海,一块大洋能买44斤大米,也可以供5个人去中档的西餐厅吃一顿西餐。
1931年的广州,一块大洋能买25斤大米或者20斤豆角。
大洋的购买力虽然因时因地而变,但终归属于“值钱”的硬通货,不管何时,花个几十块大洋,总能买到一大堆好东西。如果花上几百大洋,就能买到一辆当时稀有的汽车。
民国前期的北大教授,大多生活优裕,
家家都能雇仆人保姆,甚至还雇厨子、雇车夫,全部算下来,一个月只要付上30块大洋即可。
鲁迅在北京胡同买下第二所四合院后,把
母亲和原配夫人朱安都接过去住,并雇了三个老妈子侍候她们,每个老妈子除包吃包住外,每个月的工钱只花两块大洋。
要是在农村,大洋就更值钱了,一担米只要一块大洋就能买到了,一头大水牛也不过五块大洋,购买力确实是很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