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当前位置:主页 > 读后感 > > 正文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2017-09-16 22:23:03   作者:佚名

  读博以来,学习中看的最多的是文献,每天想着的是发论文,人难免有些浮躁。借此机会静下来认真读一读前人的经典,反倒能找回些内心的宁静。很久以前就听过森的大名,但有关于他的作品倒是第一次完整拜读。读后只觉得收获颇丰,同时也感受良多。
 
  有段时间我研究了一阵子贫困问题,也第一次接触到森的可行xing能力分析理论,包括后人在此基础上发展的用以衡量贫困状况的FGT指数和MPI指数理论等。森在福利经济学方面的贡献无疑是巨大的,包括他的贫困理论以及对弱势群体的研究。《以自由看待发展》也是森极具代表xing的著作,他在这本书里以自由的角度看待发展,将发展看做是扩展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的过程。从自由的视角对公共政策进行分析,并用自由的视角来理解一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联系,这一思路和想法在当时的社会无疑具有一定的引领xing。
 
  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和向往由来已久,“不自由,毋宁死”。自由是什么?自由的获取途径是什么?自由的保障基础又是什么?自由和发展之间有何联系?自由和个人、社会之间又是怎样一种关系?带着种种疑问,让我们来探寻追求个人实质自由的理论。森的这本书全文共涵盖绪论及十二章内容,接下来我将从每一章来谈及读后的感受。
 
  绪论部分森阐述了本书的一个核心观点,自由不仅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发展的主要手段。并引出下文实证考察的五种不同形式的“工具xing自由”:(1)政治自由;(2)经济条件;(3)社会机会;(4)透明xing保证;(5)防护xing保障。这一段内容中我尤为深刻的是森所讲的自己童年时代的一段回忆,一个因极端贫困导致经济不自由,并最终酿成悲剧的一个故事。上课时老师也提及过目前大经常谈及的一个词,财务自由。不自由的躯壳里跳动着渴望自由的心,世界那么大,总想去看看。然而低头钱包这么瘪,还是等等再看吧。我对下一代的希冀就是,希望他们将来能做自己喜欢的,好好生活而不是仅仅为了生存。索xing他还小,未来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以自由看待发展》读后感
 
  第一章开头由《奥义书》中的一段对话引出如何理解发展的议题。发展的意义不只是局限在财富的积累、国民生产总值以及其他与收入有关的变量的增长,发展必须更加关注使我们生活得更充实和拥有更多的自由。同样不自由的形式也有多种,除了经济层面,还有政治层面、社会层面等。那么对发展的评价体系,除了关注经济角度的收入和财富,更聚焦于实质自由方面。收入低下所带来的贫困只是对人们可行能力的基本剥夺,在分析xing别不平等、失业、死亡率等方面,往往要考虑多重因素。造成差别xing的原因可能还有社会安排、社群关系等多种原因。在讨论完生存下来而不过早死亡的基本自由后,森又转而论述和关注追求“生活质量”方面的自由。后又讨论了发展和自由的关系,以及自由的价值标准,及传统文化、民主对自由的影响。总的来看,第一章从自由的角度对全文所要论述的内容进行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以人们享有的实质自由来看到发展,为下文具体理解发展过程及推进发展的方式和手段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森将扩展自由看作是发展的首要目的和主要手段,此时自由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分别为“建构xing作用”和“工具xing作用”。个人可行能力与社会、经济、政治等密切相关,必须重视一系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人们在发展的过程中应发挥主观能动xing,而不是只一味被动的接受。
 
  第三章由一则寓言故事引出对可行能力的不同评价xing方法,而评价工作又涉及多种多样的考虑因素。接着森对不同学派进行评价判断的信息基础加以分析,来识别各自采纳的优先选择。其中具体评值方法中最具代表xing的有:功利主义、自由至上主义和罗尔斯正义理论。森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一种一般xing的方法,即集中注意人们去做他们有理由珍视事情的可行能力,以及去享受他们有理由珍视的生活的自由。接下来森将从可行能力角度来分析诸多实际问题,将理论的基础xing分析与实用xing应用进一步结合。
 
  第四章森从可行能力角度对贫困进行分析,认为贫困不只是简单的收入低下,而是对人们一系列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这一分析方法也为后来很多理论奠定了基础,包括现在非常流行的多维贫困衡量指标。将印度的克拉拉邦和别的邦作对比,佐证了抛开经济增长,教育、医疗、公平等也是减少贫困的有效手段。后又通过美国、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国家的实证来进一步阐述可行能力被剥夺的其他方面。本章内容中,森对贫困的内涵和本质的进一步论述,极大地丰富了原有的理论,使人们对贫困的关注由收入转向更为广阔的范围,重视教育、医疗保健、xing别平等、社会公平问题等。这一思想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大地借鉴价值。当前我国正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仍是需要进一步努力的关键领域。
 
  第五章森从自由的角度看待人类发展中所建立的机构和制度,如市场、民主体制、公共分配系统等,并将这些机构和制度做对比观察,进行综合评估和考察。市场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这种成功依赖于公共政策创造的基本的社会机会来进行补充。政府所创造的这些社会机会包括医疗保健、教育、社会保障的的扩展。依赖于市场和政府的作用,人类所寻求的发展的收益,已远远超出了对生活质量的直接提升,还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产能力以及广泛分享的经济增长。市场和政府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着互补作用,二者缺一不可。
 
  第六章森在开头由森达班采蜂人的故事,引出了目前很多人的一个观点,即发展应优先考虑满足经济需要,这也应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关注重点。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发展的第一位?究竟是消除贫困和痛苦,还是追求政治自由权和公民权利?森认为将经济需要和政治自由问题看作是非此即彼的想法是错误的,应该看到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互相促进的关系。政治自由可以为解决紧迫的经济需要提供激励和信息方面的贡献,而经济需要则有利于保障基本的政治自由权和公民权利。政治自由和民主权利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工具xing作用和建设xing作用,但是这种实效xing作用的发挥取决于该权利是如何行使的。民主运用的充分程度和运用的领域都是至关重要的,这也反映出了所有自由的一个基本特征,即自由所带来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由实际上是如何被行使的。(星辰美文网www.meiwen1314.com)
 
  第七章森主要展开对饥饿、营养不足和其他危机展开讨论。一些悲观主义者认为,类似饥饿和贫困在人类发展进程中是无法根治的。森对此完全不赞同,他认为恰当的政策和行动是能够根除当代世界上严重的饥饿问题和大幅度减少长期营养不足的。对饥饿问题的理解不应只是局限于粮食与人口之间的某种机械的平衡,而应对这种现象的起因过程去加以理解和把握。理解个人和家庭所拥有的用来获得足以对抗饥饿的食品量的实质xing自由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可以选择自己种植粮食,也可以选择在市场上购买粮食,当然后一种做法依赖于个人拥有的用于等价交换的物品数量。饥饿可以通过增加外部供粮,如创造额外的工作和收入,或者更平均的分享内部下降的粮食供应来解决。对饥饿问题的把握应重点放在个人和家庭有无购买足够食物的经济能力和实质自由,而非单纯的对准一国的粮食总量。解决饥饿问题除了关注粮食生产和农业方面,还应重视政治和社会安排的运行,饥荒的防止依赖于保障权益的政治安排。
 
  这章内容中我尤为深刻的是对爱尔兰饥荒的的描述,饥饿和食品出口并存。在这场饥荒中,公共政策的有效xing问题是人们指控的矛头。饥荒的直接诱因是马铃薯枯萎病所导致的粮食减产,但更重要的还是爱尔兰地区的贫困和购买能力。由于市场作用的力量,在粮食短缺的情况下,仍然有大量食品被出口到英格兰等更有购买力的地方。如果当时政府能够采取为穷人重新创造收入机会,或许这种食品的逆向运动会自动减少或停止。当然,不列颠政府在爱尔兰饥荒时的不作为,除了自身政治动机外,还与文化疏离有关。吉芬商品一词早有耳闻,却没想到这个词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和值得深思的地方。
 
  第八章内容围绕着妇女的主体地位与社会变化展开,身为一个女博士我也是感触颇深。近年来,中国妇女的地位也是逐步攀升,在家庭之外挣得独立收入的能力、在家庭之外就业、拥有财产权、识字并成为家庭内外事务决策的受过教育的参与者等方面都有很大改善。我很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家,也无法想象自己若是生在一些妇女地位低下的国家是什么一种场面。在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解放的情况下,妇女可以在决定家庭内部以及整个社会分工的那些因素和组织原则方面发挥力量并造成一定的深远影响。
 
  妇女在社会中更多地发挥主体作用,并更多的参与到社会各项事务活动中,除关系到拯救妇女自身的生活外,也会对男人孩子的生活产生影响。有相关研究表明,妇女在家庭内部的权利增强能够显著降低儿童死亡率。同时也有大量证据表明,随着妇女权利的增强,生育率趋于下降。在家庭内部,妇女教育和识字水平的提高,会加大她们对子女福利的重视。同时随着主体地位得到尊重和提升,妇女可以获得更好影响家庭决策的机会,并使这些决策倾向更重视子女的福利上来。在以自由看待发展的思想中,关注妇女问题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这点我感同身受。
 
  第九章森继续展开对饥饿问题进行探讨。在第七章时,森论述过在评估饥饿、营养不足和饥荒的xing质和严重程度时,不应只关注粮食产量这一变量。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当外部粮食供应不现实的情况下,对内部粮食供应问题应加以重视。那么是否存在世界粮食危机呢?著名的“马尔萨斯人口论”显然坚持存在粮食危机的情况,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粮食生产会严重落后于人口增长的速度,并最终产生严重后果。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事实上当前世界粮食生产并不存在任何显著的粮食危机。
 
  虽然马尔萨斯的理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夸大了人口问题的严重xing,但是还是有一些发展中国家采取强制xing的措施来降低生育率,如中国。森在文中举了印度克拉拉邦的一个实例,该邦生育率的下降是通过自愿来降低的,且速度并不低于采取强制措施的中国。究其原因,或许与该邦高水平的基本教育、医疗保健等有关。森认为强制xing计划生育在某些时候反而会造成严重的不利后果,特别是对婴儿死亡率的不利影响。“以自由看待发展”的观点认为,解决人口增长问题的办法,在于年轻妇女自由权的获得。联想到中国今年的实际情况,仿佛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森的观点。中国自1979年实施“独生子女政策”以来,生育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显著控制。那么其功劳都应归功于该项政策的实施吗?好像也不尽然。在目前全面二胎政策实施以来,生育率反而并没有达到有关专家的预期。究其原因,一方面与抚养成本上升有关,另一方面则与人们观念的转变有很大关系。随着妇女社会地位的逐渐提升,广大年轻妇女在社会各项事务中越来越发挥广泛作用,从过度频繁的生育中得到解放。这种自愿的生育率的下降,恰恰印证了森的观点,即人口问题的解决,要求更多的自由,而不是更少的自由。至于由生育率下降所带来的老龄化问题则不在本书所讨论范围,在此不加以展开讨论。
 
  第十章主要关注的内容是人权问题以及不同文化对人权的影响。森对声称“亚洲价值观”对自由尤其漠视和重视自由纯粹是一种“西方“价值观的观点持批评态度。森认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人们应该能够分享许多共同的价值观并赞同某些共同的承诺。自由的压倒一切的价值,是以强烈的普适主义为前提的。当前有些西方国家打着”人权“的旗帜肆意干预别国内政,这显然是违反自由的内在本质。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对诸如“西方文明”、“亚洲价值观”、“非洲文化”等做过度简化概括并加以宣扬,会削弱并破坏我们对多样xing的理解。在当代世界,交往的前提应是建立在承认不同文化内部的不多样,坚持“求同存异”,谋求共同发展。
 
  第十一章主要探讨发展中的社会选择问题以及个人行为在社会选择中所发挥的作用。在开始部分,森对依靠理xing争取社会进步的思想进行了审视,并对持怀疑主义的一些理由进行了分析。接下来主要对三种怀疑观点进行讨论:一,不可能定理与信息基础;二,有意追求的变化与无意造成的后果;三,社会价值观与公共利益。
 
  针对第一种观点,森认为不是理xing社会选择的不可能,而是试图以有限的一组社会信息作为社会选择的基础所造成的不可能。对于第二种持怀疑态度的理由,即所谓“无意造成”的后果的支配地位,以及与此有关的对于理xing的、有意追求进步的怀疑。实际上,许多实际发生的好事通常反而是人类行动无意造成的后果。如森所论述的酿酒商或面包商的初衷是追求其自身利益,但是结果是帮助了别人获得了所需的商品。当然也可以用另外一种方法来看待同一问题,即某些后果并不只是说无意造成的,而是说因果分析可以使无意造成的后果被合理地预期到,一个无意造成的后果并非一定是不可预期的。接着森举了一些中国的例子来印证这一观点,如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等带来的后果原本应该是被预见到的。第三个反对意见认为人类是坚定的自利者,对于理xing社会进步和公共行动的预期或许是异想天开。然而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一些行动反而明显的具有社会成分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会引导人们冲破一定的自私行为的狭隘界限。因此这种怀疑主义是缺乏依据的。
 
  “以自由看待公平”视角的核心认为:公众是变革的能动的参与者,不是指令或自主配给的被动的、顺从的接受者。这一章内容中的有些观点感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里面有关于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有些类似,个人是社会的组成部分,个人价值的实现应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基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xing,是个人利益符合社会利益。
 
  第十二章主要讨论人们自己必须承担起发展和改变自身所生活的世界的责任。在对以社会扶助来扩大人们自由赞同时,应对个人责任持赞同态度而非反对态度。自由与责任之间的联系是相互的,没有实质xing自由的前提,就没有责任的存在,自由是责任的充分和必要条件。
 
  在本书中,森对发展关注的视角是从自由出发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该理论对现有的大量文献持敌视态度。如亚里士多德早就有过这样的论述:“财富显然不是我们所追求的东西,因为它只是有用,而且是因为对其他事物而有用。”以扩展自由作为发展的最终动机,不能完全说是森的独创,但绝对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的一大扩展。那么森的聚焦于人类实质自由扩展的发展理论与传统的聚焦于“人均产出的增长”的理论之间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森认为二者之间是相关的,区别在于二者分别与自由的“过程层面”和“机会层面”相关。森的理论不仅只关注成果领域,更重视发展的过程。自由对于发展而言,不仅起着建构xing的工具作用,也是发展的最终目标。
 
  通过对本书的阅读,我个人对发展的认识也有了更为广泛深刻的认识。全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森对饥饿、贫困和妇女发展问题的关注。在当前国家大力推行扶贫政策,并有针对xing的进行精准扶贫,这无疑是正确并富有一定哲理的做法。森认为,对贫困的关注不应只关注个人收入问题,更应该从多角度如医疗、教育、健康等方面加以重视。贫困并不意味着丧失劳动力,解决贫困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贫困的诱因,对症下药。古语有云“授之以,不如授之以渔”,开展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正是对这句话的完美展现。通过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重力量,贫困和饥饿问题必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天。
上一篇:读草房子有感700字
下一篇:读活着有感800字
猜你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