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11 21:36:31 作者:星辰美文网
手捧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品味书中的精彩片段。字里行间为我们体现出了孩童的天真,烂漫,纯洁,无忧无虑,呈现出一幅幅自然的画,供我们欣赏,这本书既是鲁迅对往事温馨的回忆,却也是鲁迅对人们理性的批判。
在《无常》一文中,“无常”虽为鬼,却也拥有善良的心灵。他去勾魂时,看母亲因儿子死去而悲伤,便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上司阎罗王鞭打。鲁迅以此批判了伪“君子”,而我们更应该真实,真诚的对待他人。
“高山流水”中便有一个绝佳的例子。伯牙与钟子期因琴缘而成了知己,结拜了生死之交。伯牙在得知子期已离世后,砸了琴,并这终生不再弹琴。
我的目光继续贪婪地在文字间穿行,读到了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时,我感动得差点落下眼泪。因为他有多种选择:他可以用他的第二生命——鼓琴,来祭奠他的知音,为钟子期创作出许多传世佳作;也可以再次踏上寻找第二个知音的路。可是,他偏偏选择了最痛苦的一种,到底是为什么?我想应该是真诚让彼此成了知音,或不可缺。
我们交友,也应向伯牙一样真诚待人。
不管是“三顾茅庐”中的刘备;还是天生耳聋,失明的海伦。真诚似一扇窗户,让黑暗中的人们感受光明;真诚如泉水,滋润海伦的心田,带他走出黑暗,迎接光明。
生活中,不正需要有更多向莉莎文老师这样的人吗?莉莎文老师带着海伦用心去感受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不厌其烦地教他学习。不正是“真诚”塑造了一个新的海伦,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更是一个作家,一个有血有肉文学家吗?
记得有一次,在课间休息时,我不小心扭伤了腿。一个同学走过来,扶着我去往医药室。过了一节课后,那个同学又走过来关心我的伤势。我对她说了一声“谢谢”,她不假思索的一笑,说这都是她应该做的。那一刻,我就好像向日葵经历了风雨,偶尔隐匿的阳光,再来时更温暖,令人惊喜。原来被人真诚以待,幸福就来得如此突然,互相帮助是我们本应该有的职责。受伤时同学担心的神情,更是真诚的体现。
你发现了吗?在这大千世界里,任何生灵都可以让你感受到它的真、它的善和它的美。清晨,微风拂过那枝头的点点茸茸绿色,淡淡的笑靥。与墙头上的夹竹桃一起,似唱响生命中最明快的乐章——真诚。这便是大自然毫不虚假的美,是质朴、真实的本质。这“美”在于“真诚”。
以诚相对,让我们的生活更真诚,互相真诚来往。真诚是美酒,年份越久越醇香浓型;真诚是焰火,在高处绽放才愈是美丽;真诚是鲜花,送之于人手有余香。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非常著名的散文集。在老师的推荐和引导下,我非常认真的读完了这本书。书中的散文记录了鲁迅先生童年和青年时期的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
第一次接触鲁迅先生的作品,因为喜欢,我仔细读了几遍。鲁迅先生的文笔风格非常有特色,人物刻画真实、形象生动,文章充满生活气息,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欲罢不能。他通过文章把自己的许多观点呈现出来,用于警醒世人。
当我读到《父亲的病》这篇文章时,文章中没有对父亲的病进行描述,重点写了如何请名医为父亲治病的过程,详细描述了传说中非常有名的名医如何治疗父亲的病的。儿时的鲁迅与名医周旋了两年,在名医的要求下遍访寻找奇特药引用于治疗父亲的病,最终得到的是“我所有的学问,都用尽了。”后又推荐另一名名医——陈莲河。不同的名医不同的治疗方法,一样的是诊金也是当时被称为巨款的一元四角和奇特的药引。最终将父亲的病归结为冤愆—要病人认命。最后是中国人的“命”,连名医也无从医治。父亲的病在花了许多钱财后还是越来越重,在看着父亲受病痛折磨的时候,鲁迅先生当时的心情是很无力的吧。
其实读这篇文章时,心情是沉痛的,原本平静的心顿时会变的波荡起伏,像是有滔滔江水在不断翻滚。具有江湖传闻的名医是贪人钱财害人性命的庸医。这种庸医治病都有套路,奇怪的药方和药引,高价的药丸等。我不禁为那个时代的人感到伤心和难过。鲁迅先生当时内心是很无力的吧。因为他已经认识到当时的社会问题了吧,不是人病了,而是生活在这个时代的社会病了吧。所以他放弃学医,拿起笔,去治疗人的思想,想把生病的社会治好。
我庆幸我生活在新时代,正是有鲁迅先生那时期的各行各业的民族英雄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有良好的社会风气,人民生活幸福。在今天医生是一个非常崇高的职业。治病救人、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优秀的白衣天使,为我们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虽然现在我们生活也会遇到像文章中的那样的骗子医生,但是在健全的法制社会下,他们无所遁形,终会暴露在阳光下,没有生长空间。
尤其今年春节期间,新冠疫情来势汹汹,在如此恶劣的条件下,白衣战士冲锋上阵,所有人听从政府安排,主动对抗疫情,打败了新冠疫情,我们又能坐在教室里上课。我要学习鲁迅先生敢于反抗揭露恶势力的精神,努力学习文化知识,为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保卫祖国,让我们的社会健康成长,不会生病。
他也曾是个小孩子,计较别人的误解,默默地记住自己的委屈,相信虚假的神话,也有过孩童般的天真与傻气。到后来慢慢成长到青年,中年……当鲁迅先生回忆起这段旧事时嘴角也会不禁上扬吧。
先生是一颗会开花的树,那些回忆就是他树上的一朵花。树慢慢长大了,花自然要凋落,从而开出新的花,这样更迭替换。在闲暇的时候拾起这一朵朵花时,便能从中给予一些东西,应该是某种能量。这些花都是鲁迅先生曾经的缩影,它们都为鲁迅先生而绽放……
鲁迅先生在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种出的那一朵花,是我最喜爱的。百草园里小鲁迅无忧无虑,在肆意的玩耍,在蝉鸣的夏天接连不断地拔起何首乌,在无味的冬天耐心的捕鸟……直到小鲁迅去了三味书屋。每天读书习字,枯燥无味。但小鲁迅仍在读书生活中找到了乐趣,例如:在后园玩耍,偷偷画画等。对于上学,小鲁迅展示出的还是小孩子的新鲜与天真。而到日本留学的成年鲁迅相比儿时要认真许多。
到日本留学的先生,先是有些懈怠的,后来因为藤野先生的悉心教导,才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开始严谨,一丝不苟的学习。最后先生的意见变化:弃医从文。又是另一件事了。
鲁迅先生能在文学上有如此成就,想必也与他父亲从小对他教育有关。在《五猖会》中当小鲁迅兴奋得去五猖会时,父亲只是冷漠的说“去把书拿来。”然后带着鲁迅读,让他背诵。扫了小鲁迅的兴。这些父亲看似表面的严厉,却无意间流露出世间父母对孩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与最朴实的爱意。显然当时的小鲁迅并没有体会到这一点,因这一件事扫了兴致,闷闷不乐。
书中在叙述鲁迅先生对过往的回忆中却夹杂着成年鲁迅对小鲁迅评价,就像两个时空的对话。同时又通过这些讽刺旧社会的言论不自由。《狗。猫。鼠》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看似仇猫却是“仇如猫一样的人”。稍微一个措词不当就可能会招来杀身之祸。我们成长在开放包容的今天是何其幸福。
在之前我眼中他是严肃的“周树人”而现在透过《朝花夕拾》我看到活泼可爱的鲁迅。我想我喜欢的也是这样一个真实的人吧。当面对自己庞大的回忆时,清晰的看到他的骄傲与自卑、坚强与脆弱、聪明与笨拙、调皮与稳重时,我心有所触……
现在这些先生的“花”又开了,他不能亲自拾起,那暂且就由我们帮他拾起吧!像他那样“朝花又开,夕又拾”,直到我们都有自己的“朝花”时。
微风拂过,早上还带有露珠的花飘落在地上,晚上经过这繁茂的花树下,将它轻轻拾起,闻着一阵阵花香,鲁迅先生仿佛还没有走远……
风,从窗前的花圃吹来,你伏案窗前,看着摇曳在和曦中的半亩花田,你细数花名,透过每一株花的绯红,你忆起一桩桩昔日旖旎。风,紧握着旖旎,扑进你的笔触,扑进白纸上的点点墨痕,发酵着——《朝花夕拾》款款而来。
被旖旎浸润的《朝花夕拾》,不是窗前的苦思冥想,是源于生活的艺术真实。
他用最温情朴实的字句描绘儿时的生活与求学经历,两言三语即道破主题,表达对无忧的童年的深深缅怀与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社会的教育制度的无情揭露
在春天的花圃中,偶遇一朵霞粉的清香,令我辗转难忘——《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她是鲁迅小时的保姆,开始时“我”十分讨厌“长妈妈”,因为,她非常好事,家里经常因为她的叽叽喳喳而鸡犬不宁;她学问不深,但“礼仪”这方面却是信手拈来——大年初一,清早还没等睁开眼,就被“长妈妈”拉着说:“阿妈,恭喜恭喜!”并且还要“吃一点福橘”,以求一年顺遂平安;还有“长妈妈”关于“长毛”之类的看法,我就十分“反动”;但即使这些是夹杂这封建迷信的无知,但也无处不夹杂着对“我”的爱,这些都在他为我买的《山海经》中喷涌出来,这使我十分的感动,别人不能、不敢做的事而“长妈妈”却做到了,不仅仅使我对他之前的抱怨完全消灭,而且也让她在我的心中的位置上得到了提升。今后我每天都腻在“长妈妈”身边,同他一起看晦涩的字眼,妙趣的插图,美好的世界。
《阿长与山海经》在我看来,无疑是鲁迅先生文笔最细腻,温柔,丰满,最富有人间真情的一篇。
文章通过记述“我”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满怀诚挚的刻画出一位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她虽没有文化,甚至粗俗,但她乐于助人,心思单纯善良,有耐心陪伴、聆听孩子,对美好事物有执着追求。温婉的同时把无知的“长妈妈”与“藏书无数的远房叔祖”相比较,抨击了名流文人对青少年的麻木无情,打击了反动文人。文中的“长妈妈”无虽名无姓,卑微充斥着她的灵魂。但正是这卑微的长妈妈,他的身上却散发着质朴善良的人性光辉,这正是中国旧社会千千万万劳动人民的缩影!
鲁迅在窗前半亩花田的游酣,绝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抨击现实,获取光明!《朝花夕拾》中鲁迅看到,并深深地赞誉了蕴藏在“长妈妈”一般人身上的人性的光辉,正是因为这种伟大的力量的存在,鲁迅先生才有动力继续披荆斩棘,新中国才有冉冉不息的希望!
这力量就是对祖国青年的关怀!这就是脚踏实地的“实做”精神!这就是中华民族“最值得宝贵”的“民魂”!只有他们,中国才有真进步!
相信各位小时候都有这种经历:本来今天是一个美好的周末,却被家长硬生生拖进了各大补习班。美好的周末计划就这么泡了汤。在《朝花夕拾》中少年时的鲁迅也同样没有逃过父亲的魔爪,而他满怀期待的五猖会变成了他至今难忘的噩梦。
在鲁迅所著的《朝花夕拾》五猖会中,题目写的是五猖会,但对五猖会的热闹场景却只字不提,而是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鲁迅如何背书的场景。在晦涩难懂的《鉴略》和父亲的一声令下使小鲁迅之前期待的心情被泼了冷水顿时心情全无。父亲让他背完才能去看五猖会,声音不容置喙,这对年仅七岁的的小鲁迅可以算得上的是晴天霹雳。
恍恍惚惚的背完书,父亲心满意足地点头,虽然在外人眼中是赞赏的眼神,但是对小鲁迅来说根本就不重要,在他眼中这些和让他感兴趣的五猖会根本就不值一提。可后来他再去五猖会看到热闹的场景,却没有当时的兴趣了,因为自己激动的心情早就被那晦涩难懂的文字给冲刷掉了,即使五猖会再热闹又有什么意思呢?
前文中写道孩子们十分喜欢赛会,年幼的鲁迅也不例外,他也是一个充满童真的孩子,但是父亲的“魔鬼式教育”或许给年幼的鲁迅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记。即使后来鲁迅先生在文学有了很大成就,或许也无法掩盖那段回忆吧。
时代的背后是无尽的深渊,无尽的深渊之下是那些深陷泥沼苦苦挣扎的人们。当时的教育方式成为了那个时代孩子的噩梦,他们远没有我们现在轻松。我觉得它打击的不仅是一个孩子,更是一个孩子内心深处那种对新鲜事物求知的渴望。一盆冷水浇下去的是孩子的天性,换来的只有孩子的失望。那时候的四书五经对于孩童时代的他们背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但也仅仅是背下,对书的理解也仅仅是一知半解。从书中的另一个故事——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中小鲁迅提出了问题,私塾的先生却并不做解释,而是沉默、一言不发,甚至训斥小鲁迅。
五猖会这篇文章也表示了鲁迅先生对教育的批判与失望。而五猖会也只是五猖会,和小鲁迅背《鉴略》一样都是表面的意思。五猖会中没有着重描写五猖会的热闹情景,而鲁迅儿时背诵的《鉴略》到了后来也被鲁迅了几乎忘掉了。读完这篇文章我似乎从年幼的鲁迅身上看到了他的童年,没有像寻常孩子一样的快乐,但是小鲁迅内心是渴望的,渴望自己也能像其他孩子一样。
《朝花夕拾》中“五猖会”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童心,它像水晶一样美好却又易碎。文章生动的写出了“我”的心理变化,让我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经历,而我也通过《朝花夕拾》更加深入了解了鲁迅先生。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所写的一本散文集。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描写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故事——《狗猫鼠》;怀念长妈妈的故事——《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故事——《二十四孝图》;表现出封建家长阴影的故事——《五猖会》;描写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故事——《无常》;写鲁迅先生的塾师寿镜吾的故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故事——《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故事——《琐记》;描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的故事——《藤野先生》;描写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范爱农》。《朝花夕拾》这本书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的热情。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当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原来读这个故事的时候,喜欢它的并不是它的寓意,而是和鲁迅先生一样,既喜欢那老和尚的飞蜈蚣,又羡慕那老和尚拥有飞蜈蚣。我便越读越感到有趣,仿照鲁迅先生,也在桌子上刻了个“早”,只是刻得很难看,当妈妈回来时,我拉着妈妈的手让她看,以为她会表扬我说:“儿子真有上进心,妈妈给你做顿好吃的!”可换来的是鸡毛掸子的一顿好揍。百草园中有鲁迅先生许多快乐的童年回忆——夏天可以捉野虫、挖草药,听关于“美女蛇”的传说;冬天可以在落雪的空地上捉鸟雀……充满了无穷无尽的乐趣。这篇文章其实是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衬托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并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如果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个故事是我的最爱的话,那么其次一定非《社戏》莫属了。它虽是一篇小说,却也与鲁迅先生年幼时的经历有关。故事中的迅哥儿(指鲁迅先生)常常与伙伴一起挖蚯蚓去钓虾,一起放牛,还在半夜与他们一起去看社戏,他们一行人若是饿了的话,他们就去偷吃六一公公的罗汉豆。
《朝花夕拾》记录了鲁迅先生小时候的童年回忆,如同一坛美酒一样令人挥之不去,读起来使人兴趣盎然,《朝花夕拾》里包含着鲁迅先生对家人深深的眷恋以及那对故乡的浓浓思念。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课间读一读《朝花夕拾》这本书,它会使你受益终生!
其实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题记
读完《朝花夕拾》,我掩卷深思:这不是十篇简单的回忆鲁迅经历的文章,透过这十篇文章,我看到了中华民族求生之路探索过程中的人间万象。
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手无寸铁的中国人大多是麻木的,他们看同胞受辱,看同胞被杀,却酒醉似地喝彩。他们走的是麻醉道路,他们的身心都被封建压迫、帝国主义的枪口麻痹了。所以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要去拯救麻痹道路上的中国人,于是中国复兴道路上多了一位猛将。
鲁迅先生的笔下自然有好坏不分、草菅人命的卖国者,他们同时也充当着骗子角色。他们不仅骗别人,也骗自己。就如《猫狗鼠》中的猫,总是趋炎附势,攀权附贵。而卖国者为了自己的利益,无谓国家兴旺,甘当帝国主义者的走狗,苟且偷生,于是做了“猫”一样的人。他们走的是自私、自欺的道路,阻碍着中国重生的道路。
当然,鲁迅笔下也不缺乏有思想的人。他们善于发现问题,但却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如《范爱农》一文中的范爱农。他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但却终究是一腔热血勤珍重,却又不知怎样换成碧涛骇浪,终究是徒劳无功罢了。
近代中国,中国人民走的道路很曲折。当大多数人都去走麻痹道路、自私自欺道路时,革命者却历经磨难开辟出了一条属于中国的革命道路。
他们有思想、有行动。在他们眼中,帝国侵略的枪口和卖国贼的阻挠,也不过是垫脚石,而他们,会迎难而上。他们相信,乌云蔽日只是让他们暂时蛰伏,向日葵终将迎光绽放,黑暗也终将迎来光明。如鲁迅本人。他们用行动证明了他们在做,用结果证明了他们成功做到了——中国抗战胜利、中国民族解放、中国主权独立!他们没有让历史湮没中国,他们走了一条正确的复兴中国的道路。
一度时期,那些大多数人走的路,却让中国丧失了复兴的曙光,所以,这难道不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了路吗?而革命者所开创的路,开始时,大多数人民又何曾在意过,连帝国主义都不惧怕,说革命者不过是银头苍蝇。他们又怎能想到,银头苍蝇最后却战胜了洋枪大炮。但革命者在背后的努力,在黑暗中探索,当时有谁看到?他们走的路是艰辛的,他们的探索亦是不易的。我们应该敬佩他们,而那种崇敬感应该是油然而生的,而不是口头上的觑头。
现在的中国强大了起来,因为我们走上了发展之路、强国之路。但我们更应该去学习近代中国革命者的革命精神,不随波逐流,不走近代的“没路”。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走出属于中国特有的强国之路!
童年的回忆
翻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一下子坠入了梦的世界:梦里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各种各样的鸟雀昆虫自由自在地生长,何首乌根令人遐想,美女蛇的故事叫人害怕又惦记,冬日捕鸟时高兴中又有一丝遗憾……他的童年,如诗如画。
三味书屋也同样有趣:后园里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腊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悄悄地捉了苍蝇喂蚂蚁;读书时有可笑又可爱的先生和画画儿的好时机……他的童年,顽皮有趣。
迎神赛会是孩子们除了过年过节以外最盼望的时候了。少年鲁迅也不例外。虽然家处偏僻而不能看到最精彩的部分,但他仍然盼望着看到喧阗的赛会:《陶庵梦忆》中的盛举令他心驰神往,赛会上扮犯人的小孩让他羡慕不已……他的童年,充满期望。
这时,“要到东关看五猖会”的消息宛如平地惊雷,承载了他全部的希望。而父亲要他背书一事就像在他的头上狠狠地敲了一记,于是,雷声顿止,只留下了一眼望不到头的乌云和冷冰冰的雨。即使成功背出了书中的内容,一路上的风景、五猖会的热闹,对于他“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了……他的童年,有失落彷徨。
宠物隐鼠是鲁迅童年时的心头好。它九死一生,被鲁迅救起,从此与人为友,像是报答鲁迅的救命之恩;它像传说中的墨猴一样能舔吃墨汁,填补了少年鲁迅心中对墨猴的神往。正因为如此,它的死才会给小鲁迅如此大的冲击,以至于使他“仇猫”、怨恨长妈妈……他的童年,有寂寞懊恼。
鲁迅孩童时代最重要的人,就是长妈妈了。她是一个“黄胖而矮”的女人。作为鲁迅小时候的保姆,她有许多令小鲁迅讨厌的习惯:常喜欢“切切察察”、睡觉时摆成一个“大”字、强迫我遵守烦琐的规矩……最无法忍受的是她踩死了小鲁迅心爱的隐鼠,却谎称是被猫吃了。这使小鲁迅无比仇恨她。但事情最终出现了转机:当小鲁迅无意间向她提起对《山海经》的渴望和无处买书的无奈,她竟细心地记在心中,将《山海经》买了回来,做到了别人不肯或不能做的事,使鲁迅对她产生了强烈的敬意……他的童年,也有深深感激。
在鲁迅的笔下,既为我们展示了孩提时代美丽的生活环境,又描绘了童年趣事:或快乐,或失落,或令人向往,或惹人爱怜;不仅记叙了富有灵性的宠物,还描写了孩童时期不同的人物:有的让他感激,有的使他无奈……相较于“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大义凛然,我读到的是鲁迅幽默、风趣又温柔的另一面。如果说鲁迅是一个极好的画家,那么他在《朝花夕拾》中对童年的回忆,就是自己最成功的一幅画卷。
还曾记得,小时略略读过《朝花夕拾》,初读时,是稚嫩孩童,只是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地略过。近日又再细读,已是青春少年,更是感触良多。叶圣陶先生曾这样夸奖道:“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育滋长,散播到大众的心里。”而这也正感染着每一代人。
这部鲁迅童年时光的回忆录里,我们发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鲁迅,鲜活的,可爱的,灵动的,有着与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就像童年的玩伴和我们拉着手叙说着小时糗事,充满着温暖而又亲切的人情味儿。这本杂文给人以好像潺潺流水似娓娓道来,有着先生对童年的回忆,有着对黑暗社会的抨击,也有着对人物生动形象的刻画。就像编者所说:“记忆凝结成的文字,字句中都流淌着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生命因回忆而鲜活,那些拾起而再也不愿丢下的旧事,慰籍了精神,温暖了心灵。”
最令我感触的是《二十四孝图》中提及孩提时代读枯燥无味的孔孟圣人而又翻阅着有图画的书籍。虽说是时代不同,可这与小时的我们读书偷看漫画并无两样。“我的小同学因为专读‘人之初性本善’读得枯燥而死了,只好偷偷翻开第一页,看那提着‘文星高照’四个字的恶鬼一般的魁星象,来满足他幼稚的爱美的天性”“我能在大众面前冠冕堂皇地阅看的,都画着冥冥之中赏善罚恶的故事”便足以体现小孩的爱玩天性。在《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又提到是阿长赠与鲁迅的一套小小的《山海经》“谋害隐鼠的怨恨,就此消失了,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由此可见,孩童只遇上自己心爱的便忘却一切不开心的了,这也是最难能可贵的。无论处于哪个年龄,大抵都是这般,快乐其实很简单,也许买到自己心爱的书籍,便激动许久,生活中的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可那么一点小确幸就足以让我们展露笑颜。
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孩子心里总有些许相似,一面读一面同情那个时代,又一面庆幸我们处于一个有各式各样绘本,启蒙书的时代,百年逝去,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蓝天献给白云,长路奉献给远方,而先生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祖国的文学。
或许只有记忆能清楚率真地告诉人们,哪些才是一路走来最重要的,哪怕只是最寻常普通的琐碎流年,它仍将记忆的轮廓重新镌刻于我们的脑海中,仿佛又回到当时的每一帧情景,胶卷放映般又一遍重温。
鲁迅先生所留下的文学宝藏,字里行间跳跃着先生灵动的内心,时代永远会变,可有一些东西却固若金汤地躺在人们的心房,只待岁月静好,对于我们而言,先生便是如此,从未离开。
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朝花夕拾》,读完后我受益匪浅。
阅读序言,我知道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作品,讲述的是鲁迅小时候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一共有十篇散文:《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等。其中我最喜欢《阿长与山诲经》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与山海经》进述鲁迅家里的保姆——长妈妈,以及长妈妈带来的那本《山海经》。文中的鲁迅在远房叔祖家看过《山海经》后,对书中的怪物很感兴趣,便渴望拥有一本《山海经》,却又买不到书,一坐下就念念不忘《山海经》中的神物。忽然有一天长妈妈带回来了一本《山海经》,鲁迅开心得不得了,把之前对长妈妈的种种不好全忘了。多么可爱的小孩!得到一本书就能让他记住一辈子,即使那时候很难买到的书质量很差: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他最为心爱的书。哪怕是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他如饥似渴地读书,以读书为乐趣,之后还收集更多的书,这一点就值得我们现在的学生学习。
现在国家和老师都提倡读课外书,家长都支持买课外书,书的质量比那时好得不知多少倍。可是有些同学仍然不喜欢读课外书,甚至不读书、玩电游。也许是因为在鲁迅少年时代,书是“以稀为贵”吧,他才特别珍惜。
而我身边有些同学的做法实在让我看不入眼:有认为读书没有什么乐趣的,有认为玩电子产品是一种“时尚”的,有认为读书已经过时的,甚至还有人因为玩电游而成绩一落千丈的。其实,读书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读书是我们了解社会、了解历史、了解科学的途径,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课外知识,提升领悟能力,培养优秀品德,也是学习活动中的好伙伴,我们可以博览群书、增加学识,不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则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常去百草园的乐事和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鲁迅刚离开百草园时,他认为三味书屋无味,在里边上课很无聊,但他后来却认为那儿也有乐趣。比如说可以折腊梅、寻蝉兑、喂妈蚁,描绣像,都是他喜欢做的事情,也对三味书屋产生了一种情感。我发现现在有个别同学,有不想读书的表现,也有不喜欢学校和老师的现象。想想当时的鲁迅时代,书塾比现在的学校简陋多了,学习古书更加枯燥,老师更加严厉。鲁迅还能在那样的环境中发现乐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生活学习中找乐趣,才是我们积极努力的方向。
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变,我们对学习生活的态度不应该变。正确对待改变,像鲁迅一样,乐观对待学习与生活,才能改变生活、改变自己。